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 周柳英
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普遍存在识字教学形式单一、反复乏味、效率低下等弊端,课堂上教师基本是“一份课件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是“读了写,写了听”,如此反复,学生学习效率仍然不高,教师发愁甚至发火,如此循环,师生在课堂上毫无乐趣可言。难道小学低段的识字课就真的无法可施了吗?我曾有幸听取了特级教师黄亢美的讲座《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他深入剖析每一个文字的内涵,让识字课妙趣横生,小朋友们激动不已,这也引起我诸多思考,姑且将之称为文字内涵分析教学法。
1、文字内涵分析教学法的魅力
举一个例子,有教师上课时问道:“小朋友,‘尘’是什么结构啊?”小朋友回答:“上下结构,上面是‘小’下面是 ‘土’。”“小朋友真棒!”教师即时表扬道。这样表扬及时,或许在第一次也能让小朋友激动高兴,但这样的表扬多了之后或许就慢慢“贬值”了,因为这样的表扬缺乏深入的分析,不能让人感受到对分析能力的肯定,受表演者也就很难持续地感受到被表扬的兴奋。
倘若在“尘”字的教学上引导学生对“小”和 “土”的组合理解,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老师可以这样问,“小朋友,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尘’是‘小’和‘土’组成的呢?” “因为很小很小的土很轻,可以在空中飞舞,就是‘尘’了。”“好聪明的小朋友啊,都会从大自然中找答案了。”这样的表扬或许更具体一些,当然也就不会因次数的增加而变色了。
2、文字内涵分析教学法的基本方法
独体字可用追本溯源法教学
我们知道,大部分的独特字都是象形字、会意字或指事字,这些概念不一定要求小学低段的学生掌握,但其意义可以运用在我们的识字教学上,在运用这一方法教学时,我们可遵循“具体实物图——抽象线条图——图形文字——现代用字”的渐进式原则,这也就是最初汉字形成的过程吧。
比如教授“山”,我们可以选一幅有三个山峰的图片,然后用粉笔画出三个山峰的轮廓,再将曲线条的笔画进一步抽象为直线条的山峰,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祖先发明“山”字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山”的意义。
非独体字我们可以从偏旁入手,举一反三
形声字无疑是汉字的大家族,如果让学生懂得了形声字的构字原理,举一反三,无疑给了学生一把识字的金钥匙。
形声字我们要重点讲特殊的偏旁,比如“月”“王”等。如“月”字,其实做偏旁时很少与“月”有关,而是与“肉”有关,我们可以称之为“肉字旁”。如“腿”,意义从“月”其实就是“肉”,声音从“退”。亦如“脖”“胳”“膊”“腰”“臀”等,里面的“月”都与“肉”相关,学生知道了这一道理就能举一反三了。
通过外形拆解意义组合来分析汉字
很多字,可以通过外形拆解意义组合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愧”,外形上可以拆分为“心”和“鬼”,意义上可理解为:一个人心中有“鬼”就会惭“愧”,我们要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又如“敏”,外形上可拆分为“每”和“文”,内容与“敏”又有何关系呢?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敏”锐的思维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每”天读“文”的人思维一定“敏”捷。这样教授汉字不仅能让学生对汉字加深理解,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采用相关的教学策略,开发汉字字理的功能,利用生活和社会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情趣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提高自主识字能力,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