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天宁小学 吴海燕
我想作文就是做人,而做人最根本的就是要讲诚信,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文教学的灵魂。如果写归写,做归做,言行不一,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务必要克服功利主义的倾向,教育学生说真话、写真文、做真人。在这方面,我一直坚持“去伪存真”的指导策略。
审题时,引导思想价值提升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擅长于形象思维。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题,而对题目的隐蔽、深刻的本质,往往不善于深入分析。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在思想价值上难免会出现片面性和肤浅性,脱离题目要求,当然也就不会写出情真意切的好作文来。
别看孩子们年纪小、阅历浅,其实他们心中自有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标准。只要我们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说出心里话,让他们自己来评价自己。相比教师一味地灌输更能让孩子乐意接受。我们老师只要学会用心倾听、换位思考、稍加点拨,就可以使正确的价值观得以落实了。
选材时,注重实践活动体验
或许,部分老师会把“造假之风”盛行的原因归结为网络发展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冲击。然而,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无疑应承担起主要责任。为了片面追求高分,教师挖空心思地为学生传授写作技巧,甚至乐此不疲地研究作文命题。在老师的威摄下,一篇篇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的所谓“优秀作文”就这样产生了。这种不重思维训练、语言训练、生活修养的错误导向,助长了“造假之风”久盛不衰。
我常对学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只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精美的图片和优秀的作文片段,或者设计有趣的游戏,而不去充分引导学生实践体验的话,那样的作文就如同行云流水,华而不实。
因为没有深切的感受,自然也起不到育人的实际效果。为此,我把大量的习作教学时间花在学生作文前的实践体验活动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素材,培养情感。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人的品行往往在这样不知不觉的体验活动中“悟”出来的。
在评改中,强化责任意识培养
以前,我和绝大多数老师一样,习惯于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当我把辛辛苦苦批改出来的作文发给学生时,他们却不屑一顾地丢弃在一旁。这样的现象令我非常气愤:这样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怎么能进步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为了提高学生互评作文的能力,在习作教学后,不管有多忙,我都会雷打不动地安排两节自修课时间用实物投影仪来组织学生互评作文。大屏幕就把学生作文上的文字书写、标点使用、段落结构、中心思想等展现在大家面前,接着采用“小记者采访”的方式进行自评互评。当然,互评的出发点在于欣赏别人的习作和真诚地帮助同学修改习作。
对于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是要分批进行互评的,从而缩小横向对比中的差距。大家公认的优美句段由最先发现的同学起来诵读。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激励面,不仅使小作者有成就感:我写的文章被同学们认可了!而且诵读的同学也有成就感:是我发现了这段文章!
如果长期坚持以上三方面的作文教学,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观察能力、评判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了健康的人格,自觉养成抵制“造假之风”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