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如何通过市区一体化,将中心城市的势能转化为全域发展的动能,是提升市域竞争力、缩小“三大差距”的关键所在,而如何谋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则是其重要着力点。
中心城市的能级,关键不在楼宇高度,而在辐射强度。丽水通过深入推进市区一体化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的要义,在于打破“城墙思维”,将资源虹吸转化为辐射赋能。这背后的逻辑清晰:强城不是“抽血”而是“造血”。倘若中心城市只盯着自身扩张,将优质资源圈在“城墙内”,便是失败的能级提升。真正的强城,是通过交通路网的“毛细血管”、产业协作的产业链条、公共服务的云端共享,让市区的教育、医疗、科创资源成为全市的“共享菜单”。如市区三甲医院的远程诊疗让偏远山区患者少跑路,科创园区的成果转化助力县域企业解难题等,这样的“中心引领”才是强城的真谛。
乡村振兴绝非城市的“慈善项目”,而是与城市共生的“经济单元”。丽水的“兴村”之道,是要给乡村装上“发动机”,不搞简单的送钱送物,而是通过土地集约化利用、特色产业品牌化、乡村治理数字化,激活乡村自身的“造血功能”。云和木制玩具从家庭作坊走向全球市场,庆元香菇从山间特产升级为国家标准……这些实践证明,乡村的价值不在复制城市,而在错位发展。市区的角色,正是帮乡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把乡愁资源变成文旅IP。
“兴村”更要算好“长远账”。那些“一阵风”的帮扶、“盆景式”的打造,并非真振兴。要让年轻人愿意回来,让绿水青山持续变现,让乡村治理有章可循。市区企业赋能乡村产业“补链”“强链”,既保住山区生态,又带来稳定收入;电商平台把直播间设在田间地头,让山货直接对接大市场。“城乡互哺”才是“兴村”长青的密码。
缩小城乡差距,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的思维墙、机制墙、利益墙。基础设施的融合,不能满足于村村通公路,而要追求城乡路网一张图,让山区物流成本降下来,让城市消费力沉下去;公共服务的融合,不能停留在填补“数字鸿沟”的表面,而要实现优质资源均等化,让乡村孩子享受与市区同等同质教育,让城乡老人共享优质养老服务。这种“融合”,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化学反应。
“融合”的深层是人的融合。当农民在城市就业,市民到乡村惬意生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便会在产业协作中自然缩小,共同富裕也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深入探索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让城市资本、技术有序下乡,让乡村土地、生态环境参与城市发展共享红利,使每个人都能在融合中找到自身位置,推动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共同富裕不是均贫富的数字游戏,而是共发展的系统工程。深入推进市区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心城市的能级跃升,不是为了制造“落差”,而是为了形成“梯度”;乡村振兴不是为了保持落后,而是为了实现特色;城乡融合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为了促成互补。
随着“强城”的辐射力、“兴村”的内生力、“融合”的穿透力形成合力,丽水全域的发展便会如瓯江水流,既有主流奔腾的气势,也有支流丰沛的活力,最终将在共同富裕的大海中汇聚成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