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依托乡镇强村公司,丽水统一流转乡村闲置、零碎的山林田地和房产资源,推动共富合伙人通过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合伙经营等形式与村集体开展深度合作。此外,丽水全面构建“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村企民”利益联结模式,鼓励合伙人领建“共富工坊”、担任强村公司经理人。
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为核心,丽水自主创建、精心打造“丽水农三师”乡土人才品牌体系,从涉农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中选拔人才,加快培育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创意、新风貌等现代化特质的“农作师、农匠师、农商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实用人才近10万人,其中经系统培训的“丽水农三师”近4万人,他们已成为全市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领头人。
自2024年“我在浙丽有个村”乡村振兴共富合伙人活动开展以来,丽水累计推介村庄315个、招募合伙人530名,落地项目431个、资金10.1亿元,推动143个村实现社会投资“从无到有”。
运营乡村,聚链才有实效。丽水乡村运营最关键的突破,在于借鉴工业产业链式发展模式,打造串联“市场+运营主体+村集体+农民”的“黄金链条”。
“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溪头村是近现代龙泉青瓷传承地。依托文旅资源,溪头村每周开展“不灭窑火”龙窑烧制活动,以艺术化的方式再现传统龙窑点火、开窑等场景,推出美丽村庄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周边16个村、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让“一盘菜”变“一桌菜”,“过路游”变“过夜游”。2024年,溪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93万元,年吸纳游客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00余万元。
城乡融合 一体提升
跨山统筹,破解空间发展桎梏。
丽水以系统性改革,统筹推进全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跨山统筹富民安居等改革,促进城乡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深化市域一体化改革,丽水聚力构建跨山统筹、竞合共进的发展格局,健全市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三江口”协同发展区推进中心城市“一脉三城”联动发展,全力打造市域发展“火车头”,打开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自2000年以来,丽水先后实施下山搬迁、下山脱贫、大搬快治、大搬快聚、跨山统筹富民安居等重大工程,让近60万名山区群众远离高山远山、地质灾害点,融入城市里的现代化社区,开启了新生活,形成了山区城市异地搬迁县域实践丽水模式,入选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城乡共富,交通先行。
长期以来,交通困境始终是革命老区发展的棘手难题,不少群众戏言“交通一天不便,发展步步受限”。
1998年,金温铁路开通,丽水步入“铁路时代”;2005年,金丽温高速全线通车,丽水进入“高速时代”;2015年,丽水进入“高铁时代”。随后,丽水提出构建“铁公水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接沪融杭连闽通粤的浙西南综合交通枢纽。
“航向远方”“飞往高处”,成为老区人民新的期待。
今年5月,《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正式施行。实施意见锚定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国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省,内河航运发展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有着瓯江航道的丽水,无疑迎来了新的机遇。
今日,丽水机场迎来首航,丽水正式进入“航空时代”。作为丽水打造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丽水机场架起了一条联通内外、跨越山海的“空中走廊”,为构建“国内3小时、省内1小时、市内1小时”交通圈奠定坚实基础。激活文旅产业动能、提升城市开放能级,“绿色发展标杆地、秀山丽水活力城”的城市IP,将随丽水机场这一“山中飞鸟”跨山越海、愈发动人。
服务下沉,城乡共享。
围绕托育、教育、卫生、就业、文化、体育、养老、助残等8大公共服务领域,丽水深入推进山区公共服务跨山统筹一体化改革,为近40万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带去便利服务。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64辆“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累计出诊车次4.03万次,行驶里程176万公里,总计服务177万人次,在线医保结算近2780万元。
丽水在全国首创“流动供销致富车”模式,203辆“流动供销共富车”覆盖90%边远山村,形成“收购—加工—销售”闭环,户均增收2.8万元。集成1480辆“流动便民共富车”,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年服务超3000万人次。
城乡居民收入跃居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首位,农民收入增速全省“16连冠”,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全省“9连冠”……丽水的探索深刻证明,老区从来不是共富的“洼地”。
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产业,市场活水润泽千村万户,城乡鸿沟在制度创新中弥合,浙西南红土地上的共富之路,正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先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