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蕊
《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中特别细化了反食品浪费的有关要求,对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饮食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但“面子消费”和“过度点餐”等现象依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既有消费者“好面子”“摆阔气”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作祟,更与餐饮企业的服务细节不到位有关。比如,菜品分量设计不合理,单人食客想要多尝几道菜,只能被迫多点;服务人员对过量点餐视而不见,甚至诱导消费者多点;餐厅对剩余餐食不主动提供打包服务等。反对浪费不能仅靠消费者转变观念,应通过刚性约束和正向激励让餐饮业担负起主体责任。
此次施行的《办法》便对餐饮经营者如何防止浪费提出了许多具体而细致的要求。一方面,明确餐饮服务经营者在食材管理、引导提醒、餐食及服务提供等方面,以及团餐和宴席服务、自助餐服务、外卖服务等场景的反食品浪费要求。另一方面,从优化用餐需求分析、充实菜单信息、配备公勺公筷、提供打包服务、给予光盘奖励等方面,鼓励和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加强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法》以细致入微的要求,彰显了反对浪费要从细小处做起的理念,它的出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餐饮业反食品浪费提供了明确的操作规范,划定了清晰的行为边界。
《办法》的落地实施,正激发餐饮企业的创新智慧。不少经营者开始创新经营方式,比如,《方法》中要求“丰富供餐形式,合理配置小分量、多规格的主食、菜品、饮品等”,有的餐厅将大份菜改为小份菜,设置九宫格式菜品点菜,实现少量多种类;《方法》中鼓励餐饮服务经营者“对参与‘光盘行动’的消费者给予奖励”,不少餐饮店家开展“光盘抽奖”活动,以代金券、电影票等奖励引导节约消费等。这些源于市场主体的创新实践,正是新规期待激发的市场健康活力和企业绿色转型。也正是这些于细微处的“绣花功夫”,让反浪费理论切实转化为消费日常。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反对浪费不是限制消费,而是倡导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当每一家餐饮企业将反浪费理念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精打细算、减少浪费;每一位消费者都将节约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自身做起、从细小处做起,才能真正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让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