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地
《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这一新规是对202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要求餐饮服务单位在经营活动中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并提供小份菜等服务,引导消费者养成节约习惯……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正悄然影响着全社会的消费方式、餐饮行为,也在餐桌上播下文明的种子。
从“提醒”到“规范”,规则让节约更可持续。过去,人们常把“光盘行动”看作一种自律行为,但如今,在法律和行业规范的推动下,节约已不仅仅是个人修养,而成为餐饮规范的一部分。例如,天津市出台的地方规范明确要求提供小份、半份服务,并主动提示适量点餐。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也推出“按量点餐”功能,消费者可选择“少米饭”“半分菜”等选项,既满足需求,又减少浪费。节约不再只是自觉选择,而是餐饮各个环节中可感可行的规范内容。
从餐桌一端延伸到产业链条,反浪费正在全流程推进。《办法》不仅规范消费端,也关注原料采购、储存、加工和垃圾处理等环节。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推进“按需取餐”与“智能称重”措施。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在食堂引入AI称重设备,记录和分析食物剩余情况,引导学生按需选择;江苏南京某企业食堂则设立“光盘奖”,鼓励员工理性取餐,减少浪费。此外,一些地方将“食材损耗率”纳入对餐饮单位的考核标准,在源头推动绿色经营。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力”,反浪费需要多方参与。《办法》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和行业协会的责任分工,政府负责监督检查,企业要提供便民服务、优化流程,消费者则需在规则和引导下做出理性选择。同时,行业协会也在制定服务标准、宣传节约理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北京多家行业协会联合推出“节约用餐指南”,倡导“每人每餐不剩菜”,部分餐饮企业还设立“文明示范店”进行公示。
《办法》的出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已有法律基础上做出的细化与落实。它让“节约”不再只是倡导,而是成为每一个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节约不是临时应对,更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行动和多方协力的推进。
小餐桌织就大文明。文明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每一个人的每一顿饭,都是改变的开始。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口头上的提醒,变成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