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
《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将反食品浪费从道德倡导上升为制度规范,标志着我国反对餐饮浪费进入新阶段。这场“舌尖上的革命”绝非简单的行为约束,而是一场价值观念革新。制度的约束只是起点,真正的节约文化应当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并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构建。
制度建设锚定践行轨道。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食不厌精”曾无数次被人引用为“精致”饮食的信条。然而随着物质的丰足,婚宴菜品的“十全十美”、自助餐的“吃回本”心态等,逐渐扭曲了部分人群的餐饮消费心理。《办法》的出台,正是对这种异化消费的制度性约束,以规制之力匡正饮食文明新内涵。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光盘行动”进校园、进社区,通过公益广告、主题课程等方式,让节约理念深入人心。群众层面的广泛发动,加之制度层面的他律公约,可以最大幅度让普通大众真正理解节约的意义,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并践行。
从自觉认知到习惯塑造。当社会规范倾向于节约时,个体的行为也会随之调整。《办法》的出台,通过制度约束推动了行为改变,但在实处细处则需要社会各层面共同参与。例如,餐饮企业提供“半份菜”“拼盘菜”选项,鼓励消费者按需点餐;外卖平台推出“无需餐具”选项,减少一次性浪费;食堂推出网上选餐系统,个人可以选择喜欢吃的套餐避免浪费等。这些措施并非制度化的强制,而是通过优化选择架构,让节约成为更便捷、更自然的行为。久而久之,当“够吃就好”成为下意识的决策,个体的自觉认知就成了群体的习惯再造。
让群体无意识行为构建有意识的节约生态。当人人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这种全民参与的“无意识行为”,就是社会文明重塑最厚重的基石。加之政府、企业和媒体等多方有意识的协同发力,就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节约生态。很多学校教育已将“食育”纳入课程体系,让孩子们从小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谛;社区做好创新的载体服务,比如丽水灵山未来社区的“共享厨房”,让居民在烹饪交流中培养新的饮食观念;全媒体平台宣传引导,特别是对一些网络平台的不良吃播、“大胃王”挑战等节目,均在加以整顿、传播绿色健康的作品……在多元主体、不同视角的协同助力下,节约文化的毛细血管也将深入基层治理、教育和舆论传播等各个层面,节约生态网络就成了全社会有意识的自觉行动。
从“面子消费”到“理性点餐”,从“剩宴文化”到“光盘行动”,节约文化的培育,是一场从认知到行动、从个体到社会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当节约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认同、自然而然的日常习惯、全社会共同维护的生态共识,我们才能真正告别“舌尖上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