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景宁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法规,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并从资金扶持、文旅融合、人才培养、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发力,为非遗的持续传承夯实基础。
2011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东弄村有着深厚的非遗底蕴。研究馆员项莉芳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初次进村宣讲非遗保护时的场景,当时,村支书愁眉不展地对她说,“织彩带换不来米”。彼时,东弄人还没有发现非遗的经济价值,看不到它与日常生计之间的联系。
转折发生在2013年。当“中国畲乡三月三”系列活动将畲族原生态民歌大赛的舞台搭在东弄村的田野小溪边时,山歌声和着流水声,吸引了上万名游客。“此后,村民才明白,祖先的智慧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项莉芳说,一场文化盛事,转变了村民的观念,也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动力。
依托“文寨”的原有特色,东弄村成功打出“政策+资金+产业+人才”组合拳,通过打造“畲家田园综合体”,将非遗保护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吸引游客参与互动,以“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挖掘非遗更多方面的价值。
2017年,在省级财政支持下,东弄村迎来蝶变——村民整体搬迁至山下新居,原本破败的古寨经过系统改造,升级为“畲家田园综合体”。山村焕发新生,非遗成为核心竞争力:畲乡民族文创馆里展品琳琅满目,寨门迎宾歌、畲族歌舞展演、彩带编织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畲乡风情触手可及。
敕木山风拂过古寨,蓝延兰的织机上,彩线流转生辉,蓝仙兰的工作室里,孩子们清亮的歌声绕梁不绝。这座畲寨用实践证明,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技艺如村口的乌桕树般,根系深植历史的土壤,枝叶拥抱时代的阳光。当山歌日复一日地穿透晨霭,回响其间的,正是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