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江特刊

让非遗流淌 在日常生活中

  本报记者 管丽芬

  推开蓝仙兰畲语畲歌工作室的木门,只见一群孩子正在她的带领下仰头唱《敬茶歌》,稚嫩的畲语童声清脆悦耳。在东弄村,这样的生活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非遗的细节在村里随处可见。工作室里的织机响起咔嗒声,五颜六色的彩线在她翻飞的指尖化作束衣腰带与定情信物;婚宴上,生活琐事被即兴编唱,化为旋律。如今,20%的村民掌握着非遗技艺,12处“非遗家庭作坊”散落村中,让32项濒危技艺在节庆鼓点中始终保持着生命的律动。

  技艺的星火,在一代代坚守者手中传递。蓝仙兰从母亲信口拈来的旋律出发,最终让畲歌飞出梯田,飞向更广阔的天地。蓝延兰6岁执梭的双手,在经纬间不断创新,使彩带诉说时代新语。熟谙婚俗的蓝余根,将传统仪式转化为生动的文化展演。正是这些传承者的坚守,让畲族文化的根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依然蓬勃生长。

  观念的转变,始于2013年。“中国畲乡三月三”系列活动将畲族原生态民歌大赛的舞台搭在东弄村的田野溪畔,歌声与水声相呼应,引来上万名游客,村民们第一次发现祖先的智慧也能滋养现实生活。此前“织彩带换不来米”的困惑,在政府的帮扶下逐渐消解:文化保护条例的制定夯实了根基,“畲家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将非遗保护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破败老屋变身畲乡民族文创馆,寨门迎宾歌、畲族歌舞展演、彩带编织等沉浸式体验,推动非遗展现出更丰富的价值。

  蓝仙兰的歌声穿透晨雾,蓝延兰的织机在阳光下闪烁,蓝木昌的婚俗展演引来掌声,这些鲜活的场景都印证着非遗的生命力:它让文化基因融入生活,在代际传递中完成了从“静态”到“活态”的蜕变。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7-04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402709.html 1 3 让非遗流淌 在日常生活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