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长粽亮相京城云端“圈粉”,庆元土特产入驻国航凤凰知音商城……春夏之交,丽水优质农产品陆续上市的同时也频繁出圈,让越来越多优质农产品出山向海。“丽水山货”的破圈现象,本质是一场以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核心的“土特产革命”,通过“土、特、产”三维重构,实现了从地理标志到品牌矩阵打造,再到产业共同体跃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实践样本。
“土”的现代性重构,从地理标志到情感连接。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始于地理标志的“硬实力”,决胜于情感连接的“软实力”。“丽水山货”的破圈启示在于:不仅要让消费者知道“产品好在哪”,更要让他们感受到“为什么需要它”。云和雪梨、庆元香菇、遂昌长粽、龙泉林芝……正是通过挖掘地理标志背后的文化基因,构建消费者情感联结,让“丽水山货”实现品牌溢价和长效增值。农产品的地域属性是其天然的“身份证”,但要让其真正破圈,仅靠地理标志远远不够。现代消费已从功能需求转向情感共鸣,农产品的价值塑造需要实现从“物理属性”到“精神认同”的跃迁。如遂昌长粽推出“妈妈的长粽”情感IP,让产品成为亲情纽带;龙泉灵芝推出“灵芝养生宴”,将农产品融入高端餐饮场景,提升消费仪式感;“丽水山耕”的故事营销和数字传播加深品牌情感联结等实践告诉我们,农业品牌应当既是“品质担保者”,又是“文化讲述者”,最终成为消费者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特”的标准化突破,从“野蛮生长”到产业规范。“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其特色农产品因“小而美”“小而精”备受青睐,但也存在品质不稳定、产业规模受限等标准化问题。近年来,丽水以科技赋能农产品全过程的标准引领,不断推动山货从“靠天吃饭”转向“可控增值”。如最近丽水发布的全国首个荒野茶地方标准,对植被修复、土壤管理、林地清理、茶树管护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并进行全流程溯源,为非规模化农产品建立品质话语权;龙泉灵芝采用“物联网+仿野生栽培”,通过生长数据可视化提升产品溢价空间……这些都佐证了:标准化不是消灭特色,而是让特色可持续。正如“丽水山货”的标准化突破路径,丽水通过科学方法固化特色资源禀赋,反而为小众产品提供“出圈通行证”,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
“产”的集群化升级,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如今一提到丽水农产品,人们就会想到“丽水山耕”,作为丽水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志,自2014年推出以来,“丽水山耕”成为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的区域公用品牌。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这一品牌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等资源向丽水山乡聚集。以遂昌长粽为例,在“丽水山耕”品牌的加持下,遂昌长粽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带动遂昌4600余名群众人均增收1.8万元。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说,当前市场竞争已从“产品战”转向“系统战”,需通过集群化实现优质农产品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价值增值的三重跃迁。集群化的本质是“生产关系升级”,对农户来说,不再是产业链底端,而是“特色产业共同体”的权益共享者;对消费者来说,从买到“安全产品”升级为享受“系统保障”;对区域经济来说,从“一村一品”迈向“全域产业生态”。
“丽水山货”能否接得住这一波波流量,归根结底看的是农产品的品质,这不仅是“出圈”的底气,也是持续“扩圈”的关键。我们期待数字孪生下的“丽水山货”能够持续释放乡村经济的乘数效应,持续走好“出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