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供水,三分建,七分管。
“单村水站通常规模较小,分布广泛,以往粗放型的县级管理模式存在着‘看到管不到、管的看不到’的问题。”丁敏冲说。
2024年,丽水出台《加强农村供水县级统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农村供水管护工作贯彻落实“统分结合”理念,“统”体现在统一管理,每个县确立一家县级统管单位,建立由市级统一培训,持证上岗的“统管员队伍”,重点负责水厂、水站到村级总表的供水管护;“分”则突出村级协管,将村级供水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并由当地村民组建“村级协管员”队伍,重点管护村级总表到农户龙头。此外,还组建了专业的“应急抢修队”。通过以上“三支队伍”的机制,进一步解决村级供水“有人管”的问题。
在松阳县下包村,记者跟随统管员宋仁鉴体验一天的工作。
随着手机“滴滴”震动,宋仁鉴收到了来自松阳县农村饮用水运行管理平台的工作派单,上面显示出包下村水站余氯数值异常的预警。随即,他跨上摩托车,赶赴水站,一同抵达现场的还有村级协管员包水达。
“先看看供水是不是正常,还有电路和各项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宋仁鉴一边四处查看,一边介绍工作内容。确认进出水和设备运行无误后,他又从水池里取了一试管水,开始检测浑浊度和余氯值。
宋仁鉴拿出随身携带的浊度仪,测得浊度为0.45NTU(散射浊度单位,按照国家标准,饮用水浊度不能大于1NTU)。接着,他又拿出便携式余氯检测仪,加入检测粉剂后,显示余氯值接近0.35毫克/升(按照国家标准,出厂水余氯值不能小于0.3毫克/升),出厂水浊度、余氯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拍下照片,我们就可以在平台上回复了。”除了平台上派出的工作单外,宋仁鉴每周都要到负责的3个单村水站巡检1次,开展日常加药、水池清洗等工作;每月,还要到各水站的水源地巡检。
目前,全市共配备579名县级统管员,专职管护人员平均配比达0.23人/站,全力打造农村供水“一小时服务圈”,在60分钟内实现点对点派单、实打实销号,这样的统一调度,村级协管和数字化手段不可或缺。
“我基本每天都沿着村里的输水管线转一转,看看有没有村民反馈用水问题,有没有水管跑冒滴漏现象。”在对水站检查过程中,村级协管员包水达向记者介绍,“一些小毛病我们自己就能修,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也会及时联系应急队伍,他们的设备及人员都更专业。”
除了管网的日常维养外,各地村级协管员还会负责水费计收、水事纠纷调解等事务,做到“小修小养不出村”。
为打造一“管”到底的全链条监测体系,丽水各地均打造完成集预警监测、受理处置、绩效评价为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各级管理员、水厂(水站)、水源的基础信息上传平台,同时,接入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气象等部门数据,实现供水信息“一屏掌控”。
“依托数字化平台,可实时监测单村水站进出水情况,实现自动冲洗、自动加药,水的流量、浊度、余氯、pH值、水压等指标一览无余。”吴刚表示,目前,全市常住人口在50人以上的水站已实现水质、水量实时在线监测全覆盖;常住人口在50人以下的水站实现每月定时检测全覆盖,数据上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