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经济
“金波荡漾香盈野,万顷春光映远岑。”最近,微信朋友圈俨然化作“花花世界”,而小舟山乡的油菜花海,以其惊艳的视觉张力,成为这个春天最具诗意的“打卡坐标”。
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油菜花如潮水般铺陈于山谷间,春风吹拂,金波荡漾。蜿蜒的乡道如一条动脉,将人流源源不断地引入花海,旅游大巴与私家车交错穿行,犹如画中行舟。田埂上,人影点点,游人或漫步,或留影,或沉思,在无声中完成与自然的对话。但在看似热闹的“人从众”背后,还藏着犀利的拷问:赏花之后呢?如何打破“看一眼就走”的浅层消费,真正让“花经济”走得深远?
小舟山乡副乡长蒋紫赟的回答直指核心:“赏花只是‘入口’,得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还想来’。”这不仅是旅游运营层面的洞察,也是对乡村经济转型之道的提炼。在这个流量即机会的时代,如何将一次美的凝视转化为持续的经济驱动,是所有乡村面对“春天红利”时共同的命题。
以“诗画小舟山”为名的花季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这周末将举办第四届,形式愈加精致、多元:花海棋阵、春日画卷、油菜花瓣手工皂、植物拓印、乐队驻唱、徒步游园……一个个看似轻松的活动背后,是对沉浸式体验需求的系统化回应——在满足城市游客“逃离日常”的精神渴望时,也让乡村真正具备成为“生活第二现场”的可能。
而在云和梅湾村,这种“以花为媒”的思维更进一步完成了从自然风景到文化景观的跃迁。
第三届雪梨花会,在百年梨树下热烈开幕。虬枝盘曲、梨花满枝,古老的梨树与新栽的果苗在视觉上完成时间的对话,也暗喻着农业文明的代际传承。在一树树梨花之下,当地梨农不仅以花迎客,更以歌舞叙事。插花祈福、唱定风歌、演包山花鼓戏……这一系列带有地域记忆的民俗活动,不再是“附庸风雅”的表演,而是一种情感再生产,将游客从“看风景的人”转化为“风景中的人”。
更具深意的是,梨农以箬叶包雪梨的传统技艺、悬挂于枝头的“梨帖”与廉语廉训,将农业活动重新嵌入文化框架,让原本朴素的农事具备了美学与道德的双重内涵。这种有深度的文化表达,增强了“花经济”的旅游黏性,并以一种温润的方式回应了现代人对“有根生活”的渴望。
年年岁岁花相似,花的“玩法”却年年不同。从小舟山到梅湾村,丽水乡村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从对资源的简单依赖,到审美、文化、体验的多元并举;从“卖风景”到“造场景”再到“育文脉”,花,不再只是开给春天的,而是开给乡村四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