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数字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一批新农人因时而生、应势而起,转型新“网农”。他们扛起熟悉的犁耙,又用手机这个“新农具”,连接千里之外的世界。
破解“新农具”推广中“人-技-产”系统欠协调的问题,需要从数字素养提升、产业生态重构、市场链路优化方面发力,全方位激活“新农具”效能,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新活力。
一是强技能,分层培训破鸿沟。通过推出“银龄数字课堂”,针对50岁以上农民设计“大字版+方言语音”教学系统,帮助其跨越数字鸿沟;针对农村青年种植人员,开展“智慧农业特训营”,邀请农业专家、技术工程师进行线上线下授课,培训内容涵盖手机智能操作、农业App使用、电商运营技巧等,全面提升农民数字化能力,让农民熟练驾驭手机这一“新农具”,成为新时代的数字新农人。
二是筑品牌,特色开发避同化。依托手机“新农具”,构建“数据溯源+文化叙事+品质管控”三位一体品牌开发模式,打造农产品独特品牌形象。借助手机搭载的土壤传感器、气象监测仪,实时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从品种特性、种植环境、传统工艺等层面挖掘本地农产品特色。借手机短视频、直播讲述背后历史文化故事,提升农产品文化内涵与附加值。利用手机端农业管理软件,记录生产各环节数据,建立严格品牌质量标准,从源头到终端把控品质,实现数据溯源与品质管控。
当手机从通信工具升级为新型生产工具,其承载的已不仅是信息流,更是重构农业生产关系、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关键要素。这种数智化的工具革命,正在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范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创新动能。在数智技术的持续赋能下,手机这个“新农具”必将催生出更具活力的乡村发展生态,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