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健康发展民营经济,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未来,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有针对性地施策。
一方面,推行“综合查一次”模式,整合市场监管、环保、税务等部门的涉企检查事项,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清单,压缩企业迎检频次。实行“异地交办、属地查处”策略,有效削弱招标投标、资质认定等关键领域的地方保护主义。给予合规认证企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待遇,执行“守法得便利”的正向激励机制。搭建政企协议存证平台,进行协议签署、履约过程的全链条记录,实现政府承诺的全程追溯。
另一方面,设立商事案件快速处理通道,推行“要素式审判”改革,对事实清楚、争议较小的案件设置“15日审结”限时机制。设立技术调查官与行业专家协同参审机制,探索惩罚性赔偿适用标准,将侵权赔偿额提升至实际损失的1倍至3倍。对非恶意失信企业实施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3个工作日内履行义务后自动移出黑名单;通过合规整改考核可提前解除投标限制;连续12个月无违法记录即可申请信用修复公证。
此外,构建全国统一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数字平台,通过整合市场监管、税务、司法等部门的37类涉企数据,建立“一企一码”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企业信用报告跨区域互认。整合企业登记、诉讼、舆情等数据,打造“企业健康度监测系统”,定期向企业推送行业高频违法案例、政策变动解读等,进一步通过智能算法识别并推送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预警,助力企业及时应对。加快建成涉外商事判例互认清单,同步建设国际商事司法案例数据库,实现裁判规则双向校准。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