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蓉
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传播新体系,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尤为重要。县域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如何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参与国际传播,构建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话语权的传播新体系,成为新时代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命题。青田作为全国重点侨乡,拥有33万华侨,分布于世界128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做好国际传播的独特优势。近年来,青田以“侨”为媒、以“融”为径,创新开辟国际传播实践路径,为县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独特样本。
丰富的华侨资源,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和侨乡发展变迁的“多媒体”。华侨群体不仅是传播对象,更是传播主体。为此,青田充分激活华侨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桥梁”作用,构建华文媒体矩阵,成立全球华文媒体“青田联盟”,吸纳68家海外华文媒体加入联盟,覆盖了所有“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如意大利《新华时报》开设“青田专栏”,每周发布侨乡动态,触达10万以上的华侨华人家庭。广泛举办的社团文化活动,成为青田国际传播的“流动媒体”。如2024年端午节,西班牙巴塞罗那青田同乡会携手30多个侨团,举办“侨乡中国‘结’”系列活动,吸引4000多名华侨及国际友人观看赛龙舟、体验包粽子。海外华侨还将青田红糖、山茶油等农产品引入海外社区,通过“厨房外交”传递中国饮食文化。调查显示,80%以上的受访华侨表示会主动向邻居和国际友人分享中国传统文化和家乡特产。
技术重构传播流程,形成移动优先策略、内容智能生产和数据驱动决策“三大创新”。近年来,青田借助青田县融合媒体中心这一平台,不断探索创新国际传播流程。针对青年人的理论宣讲平台“青言青语”,运用AI主播生成中英双语理论宣讲视频,单条播放量最高达50万次。通过“中国蓝云”后台分析用户行为数据,融媒体动态调整传播策略,增加对欧洲受众的文化类内容推送,强化对东南亚用户的经济合作信息发布。为提升海外年轻受众的关注度,青田专门推出“90后小宣”IP,以网络流行语解读国家政策,用网言网语宣传乡村振兴,相关话题在TikTok播放量超800万次。
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还需提升“文化接近性”与“故事亲切度”。青田通过总结华侨群体的在地化生活经验,将中国故事转化为符合当地文化逻辑、语言特点的叙事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国际友人易接受、经常见的活动和载体,润物无声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青田华侨在中东欧国家推介“纸扇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典故融入手工艺品,既保留了文化内核,又契合当地人民的审美偏好。每年青田杨梅出口至海外中餐馆,提高国际友人消费者对中国美食的接受度和好感度,同时,借助石雕、鱼灯等物质符号与“侨乡中国年”等活动符号,青田构建了多层次的国际传播文化表征体系。在2024年“侨乡中国年”举办期间,专门设置虚拟现实(VR)展区,海外用户可通过头显设备参与舞龙灯、写春联等民俗活动,参与人次达12万,互动率提升35%。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如何提升侨乡青田做好国际传播的能力,需多方发力,创新体制机制。一是需优化以技术赋能精准传播策略,开发多语种AI翻译系统,支持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实时转译,确保内容的文化适配性。二是需强化分层定制内容策略,特别是针对欧美受众,侧重文化差异中的共鸣点,如环保合作、科技创新;针对东南亚市场,强化经贸合作与侨乡亲情叙事。三是需构建人才生态体系,与省内外高校共建“国际传播实训基地”,定向培养“外语+技术+文化”复合型人才,同时创设“海外传播官”,聘请外籍专家参与内容审核与创意策划,让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更符合国际读者受众需求。四是转作风、改文风,真正从基层和海外华侨身上挖掘出能与国外受众心灵同频共振的好素材、新故事。
(作者单位:青田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