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如何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不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的难点所在,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面对作业功能认识不全、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和作业研究领域局限等现状,作为青田县作业改革试点校和作业改革基地校,温溪二小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和评价,建立数字化作业管理平台,构建了完整的“四三二”作业管理体系,以此来提升作业质量,减轻学生的作业量。
那什么是“四三二”作业管理体系呢?李玉兰介绍,“四”指的是学科教研组、年级学科组,通过精选、改编、自主设计“四级”作业——日作业、周作业、月作业、学期作业;“三”是指优化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项目化作业的三张评价量表,推进作业控量提质;“二”是指依托县教育局开发的“作业管理平台”和校级“非书面作业管理平台”两个平台,确保作业在实施过程中不打折。
“我们的日作业是年级学科组老师在单元集体备课时,根据课时目标,在《先学后练》为主的教辅中精选课后作业并分层次布置,时长约10至2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相应的作业。”温溪二小分管教学副校长季春伟说,“周作业”是学科老师根据每日批改作业收集的错题,把一张A4纸正反面的作业量分为三层让学生在周末跟进练习,作业时长约30分钟左右。
“月作业”是年级学科组结合单元知识设计的实践性作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学期作业”即项目化作业,在年级组教师的配合下跨学科融合。“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之前就为五年级的同学设计了选新校址的学期作业,同学们或小组合作,或亲子搭档,调查学区,查阅资料,走访城市规划部门,都对新校址提出了合理的建设性意见。”李玉兰说,很多学生家长反馈这样的作业很有意义,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
针对上述的“四三二”作业管理体系,学校教学研究组在原有作业评价量表的基础上,优化了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项目化作业三张作业评价量表,促成校本研修作业的成果质量。此外,学校借助青田县教育局开发的“作业管理平台”和自行建立的校级“非书面作业管理平台”,确保作业的“控量提质”在实施过程中不打折。自2021学年推进作业改革以来,学校的绿色成绩评价实现三年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