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俞文斌)这段时间,位于青田县腊口镇振兴路的一家制作“山粉面”的作坊生意火爆。附近的村民、驱车赶来的城里人……都带着红薯粉来这里,制作最地道的手工“山粉面”。
“做的人很多,要排队,需要等一个星期左右。”昨天下午,记者跟随莲都富岭的俞女士来到腊口镇,见证了丽水山粉面的制作过程。
作坊现场堆满了大家送过来等待制作的红薯淀粉,每隔一点时间又会有市民开着电瓶车或者汽车载着红薯淀粉前来制作山粉面。记者了解到,“山粉面”加工按蒸笼收费,一蒸笼30元钱,可以蒸大约16斤红薯淀粉。
“腊口石帆的山粉面很有名,每年过来制作的人都很多。”负责蒸粉的叶师傅是这家作坊的老板,制作山粉面已经有十几年。他指着面前抽屉柜一样的蒸箱告诉记者:“丽水人制作山粉面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我们是把山粉放在这里面蒸熟,晾干后再切成粉丝。”
蒸的过程要3个多小时,一般一个抽屉能蒸16斤左右的红薯粉,12个抽屉一起蒸,一次性可以蒸190多斤。”叶师傅告诉记者,他每天蒸四轮,一天可以蒸七八百斤。蒸好后,叶师傅将红薯粉倒出来,放在架子上,初步冷却后,再搬到冷库中低温冷却。
几天后,原来软软糯糯的“豆腐块”就冷却变硬,颜色也变成了灰色。这时,负责切粉的陈师傅会电话通知市民带着箩筐前去切粉。
俞女士准备好放粉的塑料筐后,陈师傅根据标注找到俞女士几天前在这里蒸煮的红薯粉“豆腐块”,放在一台机器面前,开动机器削出一条条粉丝。
俞女士从陈师傅手里接过一把把粉丝,绕成8字形后,放在塑料箱子里。此时,削出来的粉丝已经是山粉面的样子了,可以直接煮着吃,不过这时候粉丝非常柔软,水分很足,不利于保存。
“一捆一捆放在篮子里,我们得带回去晒干,这样才可以长期保存。”俞女士说,最后晒干的粉丝,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山粉面了。
叶师傅告诉记者,他在这里做了10多年的山粉面,虽然采用机器代替了很多手工活,但也只是取代了一些体力活,手艺还是老手艺。所有的客人都是带着红薯粉来找他加工的,远到青田县城、丽水市区邻近的村子,都认可他的手艺。
叶师傅的作坊每年10月红薯收获后开张,一直做到过年前后。除了加工,作坊也有制作红薯粉销售,晒干的红薯粉零售价格比市场上要便宜一些,每斤在16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