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欣
微信朋友圈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分享生活点滴的窗口,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微信好友数量的增加,大家开始对于是否要在朋友圈发动态“犯了难”,不少人甚至干脆关闭了朋友圈,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社交心态和模式的改变。
在以往,朋友圈是记录美好、展现自我、分享生活的自由空间。记一次难忘的旅行、分享一刻收获的喜悦、怀念一位远方的朋友,我们在朋友圈的土壤里一次次播种自己的记忆,以后再回首,已处处是风景。大家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小世界,也满怀期待地观赏他人的精彩瞬间。闲来“刷一刷”朋友圈,便能跟随微信好友看到更大的世界、听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了解更多新奇的观点……热热闹闹的朋友圈中总有内容能够引发你我的共鸣。透过朋友圈,即便是陌生人也有了“初印象”,穿搭风格、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特征都通过一条条动态跃然于手机“屏”上。朋友圈搭建起了一个触手可及的社交世界,大家都热衷于当好自己生活的主角也当好欣赏他人故事的观众。
然而,随着朋友圈中好友数量的持续增长,我们在发布动态前开始犹豫不决,生怕他人对自己产生负面印象,或是担忧某些言论会招致不必要的误会,进而逐渐丧失了在朋友圈展现自我的意愿。在满是光鲜亮丽生活片段的社交平台上,我们也潜移默化地开始美化自己的形象。当“拍照短暂两分钟,修图漫长一小时”成为常态,即便是简短的文字,也要反复推敲、修改,却始终难以鼓起勇气点击“发表”,朋友圈就变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于是,一些人开始采取朋友圈分组策略,每添加一位新朋友,就得费心将其归入合适的组别,以维护特定形象,但即便如此小心翼翼,也难免偶尔出现纰漏,导致“秒发秒删”的现象。人们逐渐认同“言多必失,沉默是金”的道理,在朋友圈中变得越来越沉默,更有甚者,选择“眼不见为净”,干脆关闭了朋友圈的入口,既不发布也不浏览,拒绝成为“圈中人”。
在笔者看来,朋友圈,实则是生活的一个缩影,其发表与否,取决于个人的心境与抉择。亲历的风景、踏过的路途、相逢的人们、当下的感悟并不会因是否在朋友圈发布而失去其意义与价值。若心中有所感,意欲分享,且目的纯真质朴,那便随心而发,外界的纷扰评价皆可不必介怀。反之,若不愿融入这份喧嚣,亦无需勉强,生活点滴仍可借由其他方式留存,悲喜情绪亦能通过别样渠道传达。至于浏览他人的朋友圈,不妨视为在阅读他人的生活篇章,遇见不同的人生故事,不要太“见怪”,保持一颗平常心和包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