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宣尹
时下,年轻人群体中流行“搭子社交”。“搭子”并不是一个新鲜词,2007年出版的《上海话大词典》对“搭子”的解释是:“对某件事有共同兴趣的人,引申为合伙者。”从“饭搭子”到“旅游搭子”再到“游戏搭子”,“搭子”之间不追求相熟相知,只享受这一刻“恰到好处的陪伴”。有网友说,“搭子”就如同拼乐高,灵活组建、按需拆装,是一种不需要特意维系的实用性友谊,这也是“搭子”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原因。
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社交媒介的不断发展,年轻人如今更容易通过互联网找到有共同需求的伙伴。亚里士多德说过:“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没有人能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这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自然秉性,分享与陪伴是一种情感刚需。“万事皆可搭”,基于某些共同需求,可能是相同的口味、共同的爱好、一致的目标,通过特定场景中的及时反馈,“搭子”在行为和心理层面达成认同,相互之间给予一种社会性支持,组成一个“限时限量”的“共同体”,及时满足情感社交需求。同时,“搭子”更加注重边界感与分寸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年轻人更倾向于采取“碎片化”的社交策略来适应短期、流动的人际关系,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弱关系”。需要什么样的伙伴就找什么样的“搭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大大降低了人际交往中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成本,实现更高效、更便捷的社交。
在某种程度上,“搭子”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扇门,让年轻人打破自己的社交圈层,既不用承担朋友间的某些义务和责任,又可以享受陪伴与合作。然而,与亲密关系相比,“搭子”关系显得较为浅薄。如果仅靠这样的轻社交维持一种无负担的人际关系,长期以往,个体容易丧失建立深度人际关系与情感连接的能力。此外,如果过度依托互联网渠道找“搭子”,容易被大数据算法“精准投喂”,让人陷入“信息茧房”,且网上海量信息鱼龙混杂,也增加了真实身份信息核实的难度,存在“被坑”的风险。这需要我们仔细甄别“搭子”,谨慎相信“搭子”,拒绝违法乱纪,才能更好享受“搭子”的陪伴。年轻人有“搭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营亲密关系。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交,本质上都是一种心与心的连接,尊重才是王道,真诚才值得信任。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社交方式,并不存在一个超越于具体时代语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完美社交模式。社会各界要对“搭子”关系保持更多宽容和尊重,看到不同个体的多元化选择,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交平台的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交环境,让个体在情感的滋润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