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瓯江特刊

  一

  这是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16年后,一个普普通通的黄昏。

  我们的车子从成都出发,沿岷江溯流而上。从窗外不断后退的山岭中,时间突然慢了下来,扑面而来的是天幕下一座座起伏的峰峦。若从空中俯瞰,都汶高速像极了一条镶嵌在崇山峻岭间的玉带,穿过丛林,越过峡谷,时而隐没,时而显现,蜿蜒铺展,奔向天边。

  一路上,岷江两岸,灯火通明。

  约两小时后,车子在位于高山峡谷间的绵虒镇停下。这是汶川西南部的一座古老小城镇,古时被称为“寒水驿”,其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是当时岷江上游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为历代官府重要驿站。古镇的名字也颇有传奇色彩,明《蜀中广记》中记载:“汶川县汉之绵虒县也。虎有角曰虒,行水中,地有此兽矣。”由此可知,这里曾是所属区域汶川县的代称,也曾有神兽“虒”出没,绵虒镇因此而得名。

  在绵虒,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四千年前大禹领授神谕治水的故事。既为大禹故里,绵虒自然成为大禹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大禹文化诉说着古镇与水的深厚渊源,绘成汶川精神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入住的大禹农庄,依山傍水而建。在这里,我尝到了当地的特色美食,绵虒豆腐。与浙西南地区质地绵韧的盐卤豆腐不同,绵虒豆腐以大溪沟的山泉水、本地生态黄豆和禹乡古法制作,入口即化,口感细软。据说,老司机都知道,路过汶川要在绵虒“刹一脚”,为的就是吃上一盘地道的绵虒豆腐,由此催生出盛极一时的“过路经济”。

  秋夜里,一团篝火,拉满羌族文化表演的氛围感。民歌动人、羌笛悠悠,还有3岁的小耶格和他的羊皮鼓舞:左手持鼓,右手执槌,拍鼓、甩脚、旋转,跟着音乐和长辈们跳起来,萌态可掬又自信满满。

  此前,关于这个“居住在云朵上”的民族,我并没有多少了解。而艺术,作为最直接的感官体验方式,很快勾起了我对这个民族的好奇心。席间,一位前辈和我提到一本名为《羌在汉藏之间》的书。我随手一查,发现是一本人类学著作,讲的是当代羌族在社会、文化各方面居于汉藏之间的驳杂特性,呈现华夏西部族群边界的变迁,以及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这不禁让我感慨:纵然羌族村寨与江南村落的风貌不同,但各自幽美的意境,足以让彼此心意相通。

  二

  映秀,一座因汶川大地震而为众人所知的小镇,“由于地处震中,几乎被完全摧毁”。在灾后重建中,为了铭记、保留这段历史,位于映秀镇的漩口中学废墟被作为遗址保留了下来。

  走进漩口中学遗址,一座汉白玉雕刻的破碎状时钟屹立在废墟之上。它以地震时漩口中学高二(3)班教室里摔裂的时钟为原型,将指针永远凝固在14时28分。这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时间,也被称为“汶川时刻”。

  讲解员是当年地震的亲历者。她的语气很轻很柔,说的每句话,却又重重地砸在我们的心坎上,让人疼痛无比。那些画面,在眼前模糊了又清晰,清晰片刻后,又开始模糊。人群里,有人眼眶微红,有人小声啜泣,有人仰起头,试图不让眼泪流下来。即便已经过了16年,人们依然无法承受这静止的悲伤。

  第一次看到时间为汶川停留。

  在地震中,漩口中学建筑物大部分垮塌、损毁。五层高的主教学楼倾覆倒塌,有半截斜埋在地下;三层高的高中部宿舍楼,一楼深深陷入地下,地面仅剩的两层已严重扭曲垮塌;五层高的初中部宿舍楼,底楼沉降,二楼变为一楼……这座遗址是未经清理被原样保留下来的,废墟下,还永远地掩埋着部分遇难的学生。在这些地方,时间仿佛再也没有光临过,课本没再多翻一页,床铺的被褥仍然叠放整齐,教室的门依旧敞开着。

  我仔细打量着遗址上,每一个令人牵肠挂肚的细节,却意外发现:倒塌的建筑上已生长着不少爬墙虎,废墟堆里也钻出了新生的小草。

  “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位于映秀镇渔子溪村半山坡一块高地上,分序厅、特大地震破坏惨烈展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展区、自立更生科学重建展区和科学应对防震减灾展区五部分。

  刚步入馆内,一股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触目惊心的残垣断壁,家破人亡的惨烈场景,还有“生命之花”的深切怀念,都在无声述说着那场灾难的惨烈与悲壮、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夕阳西下,一缕缕青色的山岚,在车窗外缓缓升起。路边的美景浓得发稠,山谷里的水,白花花地翻腾着,却怎么也冲不开,我那颗紧绷的心。突然想起,漩口中学遗址上,那一朵朵或白或黄的菊花。它们是不是正和眼前的这些山、这些水一起,念叨着那个共同的名字:汶川,汶川。

  三

  长篇抒情叙事诗《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笔下的一曲时代颂歌。这次在汶川,我如愿目睹了“凤凰涅槃”的现实故事。

  去往水磨古镇的前一晚,我特意上小红书做了攻略。有人说,“它像一本被岁月精心雕琢的史书”,也有人说,“这里满足了当代人放心大胆呼吸的需求”,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水磨,一座古色古香、极具特色的川西小镇,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国家5A级景区,素有“丹青水磨”的美誉,距离震中映秀镇不到10公里。

  拾级而上,一座“春风阁”映入眼帘。这座阁楼风格独特且鲜明,既有羌族形制的碉楼,又有藏族的浓郁色调,还有汉族的飞檐楼阁。据水磨古镇灾后重建总设计师陈可石说,“春风阁”原本起名“望湖亭”,几易其稿后,再结合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遂改名“春风阁”。这里是登临观澜的绝佳之地,整个水磨古镇风貌一览无余。

  踏着斑驳而坚实的石阶,我们穿行于禅寿老街上。老腊肉、本土手作新茶、阿坝山货,让众人很是馋涎。不经意间,目光停留在街角的板壁上:那是一幅幅手绘画和一首首手写诗。《声音》里写道:水磨的声音/在茶盏/在村落/在乡创守护人;《看见》里描绘:丹青水磨/看见不止山水/而是山水间萌生出/关于艺术的芽;《滋味》里发问:你闻得见什么/是升腾山间云雾的沁人/或倘过古桥流水的清新/还是这座小镇所有关于“古”和“今”的故事?

  一面挡墙上,镶嵌着“大爱无疆”四个字,旁边立着《水磨灾后重建纪念碑》,碑文最后一句是“立碑于此,书写山(佛山)水(水磨)情缘”,意为震后这里由广东佛山对口援助。依据古镇原有建筑布局重建,修旧如旧,昔日古镇面貌得以重现于世。

  2011年“五一”假期,300多户人家的小镇涌入了七万人次客流。一位饭店老板这样形容:“只见人头,菜端出去就被客人抢着要,盘子都收不回来。”就在当年,水磨古镇被联合国誉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并颁发了四川灾区唯一的 “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证书。

  屋檐下,一位羌族妇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绣帕上飞针走线,身后的柜子上,陈列着她绣出的鞋垫、围裙、团扇、手工包……每一针羌绣,都在讲述那些关于爱与温暖的故事。

  水磨古镇,把风景最美的地方给了学校。镇上最灵动的寿溪湖,都紧靠两所学校——水磨中学和阿坝师专。站在两所学校的操场,远看青山如黛,近看春风吹皱湖水,“都是风景最漂亮的地方”。

  奔涌的岷江水畔,高耸的群山明明屹立亿万年,却仿佛刚从地上生出来,抖落一身尘泥,露出岩的纹理、石的筋骨,如臂如股。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的汶川,发出染绿的声音,生机勃勃。顿时,我的心间涌上一股久违的、柔软的情愫。

  是的,孩子们想知道的“汶川模样”,我找到了。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4-12-06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389827.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