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瓯帆副刊

古道茶香

  他他

  风从山坳中吹过,送来初夏的清凉。五月的山野,草木葱茏,庄稼蓬勃生长,散发出独特迷人气息,似乎在向人们发出一份善意的邀约。

  这天我们去的是杨山村。杨山在莲都西南,过去属丽水北埠乡,现为大港头所辖,以产茶而闻名。车到北埠,过一座桥,径直往山里走。茶园在村边的山尖上。抬头望,山并不高,路却极为弯曲。车子穿越灌木丛生的山道,来到峰顶,眼前豁然开朗。一畦畦茶园沿着山势蔓延开来,蓝天白云下,整整齐齐排列的茶树,化成一道道赏心悦目的弧线,仿佛一册散开的乐谱,将音符遗落在这山尖。

  杨祖沛从路边的简易房走出,带着一群人笑吟吟地迎向我们。他身形消瘦,脸膛红黑,带着乡村干部特有的精干。杨祖沛是杨山村最早的专业茶农之一,当过村委会主任。今天由他当我们的向导。

  偶尔一两声鸟鸣从山谷中传来,悠长的调子在茶树的枝叶间跌宕,山显得更空旷清幽了。初夏的茶山,虽然已没有春天那种蓬勃的生机,但在萧肃沉静中另有一番韵味。从山顶俯瞰,杨山坐落在青山怀抱中的一小片坳地上,几十幢房子在一片苍翠掩映下忽隐忽现。在它的东面,是毛田村。从龙泉云和方向奔流而至的大溪,在村前缓缓淌过。杨山、毛田两个村庄向四周田地和低丘缓坡延伸,满眼皆是碧绿的茶园。这波澜壮阔的壮观场景,令人心荡神摇。

  今天的杨山,是莲都名副其实的茶叶第一村。但杨山真正迈向茶产业化的时间并不长。在杨祖沛的记忆里,过去杨山虽然也有大片茶园,但那是集体化生产时期发展起来的,国家统购统销模式下,老百姓参与积极性不高,茶园一度因无人管理而荒芜。上世纪90年代,莲都提出大力发展名优茶。当地茶农慕名从永嘉引进乌牛早茶,永嘉乌牛早茶以上市早而著称,但杨山栽种的乌牛早,比永嘉还早一个星期便可上市,瞬间闻名江浙茶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启坤曾题词“江浙第一早茶”。此后短短十几年间,杨山茶园面积迅速扩大,以杨山为核心,包括周边的北埠、毛田一带,茶园面积超过万亩,总量占莲都全区的四分之一。

  杨山为杨姓聚居地,于明朝初年从景宁迁入,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为毗邻瓯江,四季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质优良,杨山自古以来就是得天独厚的宜茶之地。清同治《丽水县志》载:“丽水茶叶,北乡茶为上,西南次之……”这里的西南,即为如今大港头镇辖区范围,包含了北埠、杨山、毛田一带。古籍上短短几个字的记载,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民间无穷的智慧。如今,任何一个莲都人,几乎都能顺口说出:南山杨梅,太平枇杷,路湾葡萄等等,一大批以地名为前缀的特产名称,它们和杨山茶叶一样,是老百姓与自然的漫长相处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令人意外的是,除了县志中“西南”这样模糊的表述,再难从历史资料中找到杨山与茶叶有关记载。我相信市场的魅力,资源配置方及供求关系的改变,足以化成催生一件事物生长的强大力量。但我更相信,一个地域的传统或者人们的习惯,是不会凭空出现的,在它背后,必然有着根植深厚的历史。杨山人种茶,抛开冷冰冰的经济学概念,背后是不是也包含更为柔软更为人性化因素呢?答案也许就在茫茫山野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杨山都处于交通要道。西北山区的数十个村庄,以及松阳的石仓、云和朱村等地,均要过杨山前往北埠,再摆渡通向山外。随着公路通行,古道慢慢退出历史,淹没在荒烟衰草之中。我曾经在朋友带领下,行走过从北埠到杨山这一段古道,长约五里路,当地人称北埠岭。因久无人行走,道路已杂草丛生,但石板路面依旧散发出久经岁月的幽光,脚踩其上,似乎仍然能感受到来自远古时代的气息。岭上还有两间两座宽敞高大的骑路凉亭,泥墙黑瓦砖门,用材做工精致,证明这段古道在过去曾经的繁忙。在不同的时空里,有多少忙碌的山民、行商的小贩、赴任的官员、化缘的僧人,也曾经这条道路上留下足迹?而他们之中,又有多少人曾经接过杨山村民奉上的热茶?

  不仅仅杨山,在丽水山间,向过路客人赠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旧时的丽水,大多数村庄深居偏僻山间,交通不便。行人走在路上,山高路陡,林深莽莽。正当走得气衰力竭之时,几幢泥房突然在眼前闪现,男子正在田间埋首耕种,女主人在院中浣洗衣服,忠诚的老狗从院中奔出,冲着陌生人“汪汪”叫。女主人闻声迎出,热情招呼客人,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绿茶。旅途的劳顿瞬间化解了大半,一碗热茶下肚,全身力气仿佛又回来了。客人整顿了行装,向主人道过谢,精神抖擞地重新踏上旅程。这场景,并非我臆想出来的情节。古人将类似的场景详细记录在了诗歌里:“五湖云水访山家,不问亲疏尽与茶。若省此茶来处者,出门风摆绿杨斜。”(宋释慧空《送茶化士》)

  在古道上飘荡的氤氲茶香,隐藏着丽水乡间独有的乡情密码,慰藉了多少在路上奔波旅人,让他们在困顿疲惫中获得一份继续前行的力量。这一份朴素的情感,也客观上成为种茶、炒艺技艺得以代代传承的动力。在杨山,这种传承一旦遇上合适外在因素,便如种子遇到阳光、水分和土壤,寻找到了破土而出、蓬勃成长的力量。

  从山间回来,多次搜寻杨山茶的历史资料而未得,却在当地农业部门提供的材料中,找到了间接的明证。莲都茶叶源起的文字中,最早来自仙渡乡《陈氏颍川郡宗谱》的记载:元大德年间,茶农陈定三“将其乡即所产茶叶尝贩鬻江浙间”。仙渡即为旧时的“北乡”,大姆山一带自古就是莲都茶叶主产区。陈定三为仙渡乡皂树村人,皂树村位于梅田古道,居于旧时的通京要道上。能人与古道,让莲都的茶香,在七百多年前就远飘江浙,绵延至今。

  在陈定三活跃行商之后的七百年左右,距离他老家皂树五里之外的梅弄村,一个叫梅献山的男子,决定将家乡大姆山生产的茶叶命名为“梅峰茶”和“莲城雾峰”。同时期,杨山村准备从外地引进名优茶品种,梅献山作为茶叶技术干部被请去指导。莲都茶的故事,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2020-07-27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213939.html 1 3 古道茶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