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中共丽水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

(2019年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丽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丽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丽水实际,研究了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

  1.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实现我们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证。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就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全面部署、作出重要决定,提出“争当省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成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目标。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地方的具体实践。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战略指引,切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按照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拉高工作标杆,把握丽水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丽水之干”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开创新时代市域治理新局面。

  2.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牢牢把握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聚焦“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两个关键,推进市域治理领域制度建设的现代化,把制度建设成果全面转化为市域治理效果,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丽水特色的市域治理现代化路子,为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精彩书写践行“两山”理念时代答卷提供有力保障。

  3.主要目标。形成“制度设计更趋完备、制度运行更加有效”的市域治理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现代化推动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市域治理上积累形成一整套更加完备更加有效的制度体系,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有效能的坚实保障。到二三五年,现代化的市域治理制度体系全面形成,并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高水平全面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形成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有力制度保障。

  4.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制度自信,把牢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市域治理实践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制度为本,强化制度建设,构建全领域覆盖、全方位协同、全要素联动的市域治理制度体系。坚持改革创新,以“最多跑一次”理念方法作风深化市域治理各领域改革和理念、方法、实践创新,把改革创新成果更好转化和定型为制度规范。坚持效能导向,统筹运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坚持植根人民,突出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治理,全面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让人民群众成为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直接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坚定支持者。

  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加强党对市域治理的全面领导。

  1.落实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的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经常性地“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等学习制度,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深化“两山”理念的创新实践。完善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机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加强政治建设,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完善党内政治生态评估制度,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优化党的组织设置,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有机衔接,确保党的领导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完善严格执行党内法规的制度,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2.完善党委统筹治理工作制度。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等工作制度,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加强党委对重大工作的领导,发挥党委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议事规则,强化党委职能部门统一归口协调管理职能。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各项制度,健全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坚持党委领导人大工作、党委工作部门支持人大工作、“一府一委两院”接受人大监督的制度,健全人大依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和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制度,完善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行政决策、执行、组织、监督体制,推进行政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健全党对政协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和组织体系,制定政协协商工作实施办法,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的方法,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政党协商工作机制,完善民主党派市委会直接向市委提出建议制度,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坚持党管武装原则,推进武装和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完善双拥共建工作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完善统筹领导市县工作的制度,激发各县(市、区)和各部门的执行力创造力。

  3.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穿和落实到市域治理的具体行动之中。深化“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工作,构建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工作制度,完善蹲点调研、专题调研等常态化调查研究机制。健全党员干部直通群众的制度,完善基层联系点、基层走亲连心、结对帮扶等群众工作模式,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凝聚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

  4.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纪委监督责任“四责协同”机制。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防止权力滥用。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探索巡回监督、提级交叉巡察等监督方式,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个全覆盖”的监督网络和统筹衔接工作机制,推进纪委监委专责监督同审计、统计等各类监督融会贯通,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标本兼治,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打造海晏河清的清廉丽水。

  (下转第七版)

  三、完善现代化法治体系,建设高水平法治丽水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1.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健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机制和程序,运用数字化手段扩大立法公众参与,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聚焦发展所需、民生所向、问题所系,突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加大创制性立法力度,促进立法和改革决策有机高效衔接,以良法促善治。健全法规规章有效实施机制,制定法规配套制度,加强法规规章实施监督。健全党内规范性文件、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加强立法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立法能力和水平。

  2.完善依法行政体制机制。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实现群众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清单、执行情况第三方评估、“开门决策”等制度,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优化执法事项、执法力量,完善执法联动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部门“三定”规定,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巩固提升机构改革成果,探索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

  3.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变革性力量融入法治政府建设,推进职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效能提升,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构建全市统一、线上线下融合、与省级无缝对接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本地“浙里办”自运营平台,打造“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全面实现“一网通办”。加大党政机关、公共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信息系统整合力度,依托市数据中心平台构建统一的市域治理专题数据库、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拓展深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形成即时感知、高效运行、科学决策、主动服务、智能监管的新型治理形态。加快建设“智慧丽水”“城市大脑”“花园云”,提高政府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强与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衔接贯通,提高跨区域数据共享和数字化治理水平。探索建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

  4.完善公正司法体制机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司法辅助人员管理制度,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精细化的诉讼程序体系。优化“分调裁审”工作制度,建立有效解决执行难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权运行管理监督机制,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完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监督体系,强化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构建“大普法”格局,推进普法与立法、执法、司法相融合,完善融媒体公益普法阵地。强化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法制度。建设“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引导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推进政法数字化协同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刑罚执行一体化办案系统,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平台,推进智慧法院、移动微法院建设,解决好异地诉讼难问题。

  四、完善高质量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增创市域科学发展新优势

  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驱动这个核心关键,加快建设以“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厚植市域治理和发展新优势。

  1.构建推动GDP和GEP“两个较快增长”的制度。建立健全GDP和GEP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制度,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市县乡村四级核算评估机制。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换为核心的市场交易机制,打造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健全生态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生态信用行为奖惩机制。全面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大力发展以生态产品为核心要素的新型产业,实现生态赋能溢价。建立生态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完善财政、金融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设立生态保护发展基金。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国际合作交流。

  2.构建跨山统筹的市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健全统筹“一带三区”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区域组团发展、协调联动机制,打造区域发展整体规模优势和特色差异化品牌。构建跨山统筹的市域空间资源分配机制,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重组、产能布局优化调整。统筹“一带三区”产业定位、平台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建立产业发展与要素配置、权益分配相协调的机制,加快建设东部市域发展核心带和西部三个特色发展示范区。完善区域交通先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交通投融资机制,加快构筑“一带三区”互联互通、支撑有力的综合交通体系。

  3.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引领机制。全面构建覆盖产业全链条的创新制度规范和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工作流程,协同构建政策供给、环境优化、效率转化等方面的要素高效配置机制。全面落实科技、人才新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领军的全面创新,完善创新制度环境、政策体系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全面加强平台整合优化提升,打造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和高水平研发机构、众创孵化空间等为主的高能级平台体系,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加快建设浙西南科创中心,打造“一城支撑、点面联动”的浙西南区域创新体系。深化拓展院地战略合作,完善产学研协同发展体系,推行“一院一园一基金一政策”机制,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加强科创、人才等多类型“飞地”建设,完善“高精尖缺”人才、青年创新人才、工匠型技能人才等引育机制。

  4.构建以全面接轨上海为重点的问海借力机制。实施全方位深度接轨上海、高质量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构建与上海理念接轨、科创接轨、产业接轨、市场接轨机制,完善各县(市、区)与上海各区紧密型合作机制,更好地借上海之势、扬丽水之长,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制度优势,聚力产业合作、平台共建、“飞地”经济和民生帮扶等领域,提升合作质量和效益,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充分发挥“海外华侨”优势,完善促进华侨要素回流机制,建设浙江(青田)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举办世界丽水人大会、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打造侨乡进口商品的“世界超市”。支持各县(市、区)发挥自身优势,搭建更多开放合作平台。加强对口支援合作,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

  5.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健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制度。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10+N”行动,以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为导向,全面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和服务体系,构建降本减负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精准服务企业、振兴实体经济”专项行动,完善民营经济政策统一发布和查询平台。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破除市场准入限制,使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享受支持政策,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推广企业对标竞价“标准地”制度。完善上市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和涉企政策公开机制。

  五、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造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扩大生态比较优势,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1.健全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保体系,以更高标准保护绿水青山。坚持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市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监管机制,完善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坚持主体功能区和环保“三线一单”生态空间管制制度,高标准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认真落实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健全维护生态环境资源安全制度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善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科研、监测、观光等工作机制。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发挥排污许可制的核心作用,构建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环境管理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监测、修复机制。持续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实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建设低碳型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创建“无废城市”。

  2.健全科学高效的生态利用制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自然资源资本强市。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探索规划发展权与生态用地空间交易机制试点。健全林权、水权、碳汇权、排污权、用能权等各类产权交易机制,促进生态红利释放。持续推进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完善能源“双控”“减煤”制度,推广应用天然气,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治理效能。

  3.健全以创建国家公园为牵引的美丽丽水建设机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创建和管理体制,加快构建国家公园标准规范体系,完善特色资源整合机制和产业准入正负面清单,建立立体监测体系,建设智慧国家公园。创新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机制,建立“国家公园+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联动创建制度,深入实施美丽河湖、美丽林相、美丽田园等“1+3+N”建设工程。启动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创新城乡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品质提升、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之以恒抓好景观化建设,打造现代版“丽水山居图”。高水平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推动森林资源提质增量,筑牢大花园核心区的生态屏障。

  4.健全权责分明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权责分明、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探索实行市场化、差别化生态补偿模式,健全瓯江全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落实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六、完善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制度体系,筑牢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发展先进文化、凝聚人民力量,是治理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奏响新时代人民团结奋斗的主旋律。

  1.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完善组织领导、责任传导、考核管理等机制。认真学习宣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学习制度,开展“百支宣讲团、千名宣讲员”分众化特色化宣传,推广用好“学习强国”、干部网络学院等网络学习平台,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加强新闻媒体、网络、学校、基层等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2.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的制度。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面构建县、乡、村、点四级网络体系,完善经常化全域化创建机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弘扬践行。深入开展文明立法、县城(城区)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深化“最美丽水好人”、“丽水小园丁”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加强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齐抓共管机制。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

  3.健全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践行制度。坚持以“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完善学习教育、文艺宣传、基地建设等常态化教育体系,实施“固本培元铸忠诚”“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推出一批浙西南革命题材的文艺精品,建设一批浙西南革命精神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基地,谋划建设挺进师纪念公园。完善浙西南革命精神理论研究机制,筹建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中心,成立浙西南红色文化研究会,定期举办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深化浙闽赣三省八市联合研究。创新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机制,加快革命遗址保护立法工作,推进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研究和实践,打造“红绿”融合发展的特色品牌。

  4.健全文化丽水建设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和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站室等基层阵地建设,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面增效。完善“文化订制”精准服务机制,构建精品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健全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全市域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暨拯救老屋行动,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建设瓯江文化创意产业带和瓯江山水诗之路黄金旅游带,打造千亿级文化产业。加快建设丽水国际摄影名城。以“丽水三宝”等为桥梁纽带,推动丽水文化“走出去”。

  5.健全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强化媒体融合发展,深化市级媒体集团化改制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改进和创新正面宣传,做大做强主题宣传。深入开展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网能力。

  七、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具质感。

  1.创新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体制机制。完善“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作长效机制和“八个万元”富民增收模式,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形成更加精准有效可持续的增收富民政策体系,使群众收入增速持续快于经济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健全“两进两回”工作机制,推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创新生态农业提升发展机制,做好“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居”田园民宿、“丽水山景”乡村旅游等“山上”文章,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2.构建教育提质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提质行动,加快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努力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基础教育提质减负机制,完善教育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实施高中名校战略和初中“壮腰”工程,建立专家办学的教育制度,健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落实机制。理顺市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元发展。大力发展中职、高职、技工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创新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机制,落实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完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深入推进健康丽水2030行动,围绕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不断完善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健康服务。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推进县域医共体深度融合,建立与基层补偿机制改革相适应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医院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强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打响“中国长寿之乡”品牌。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完善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

  4.健全更加充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就业创业提质工程,健全就业公共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众就业支持体系。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工作。营造公平就业的制度环境,全面构建和谐劳动环境。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完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制度,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

  八、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丽水

  社会治理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必须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丽水从“平安”迈向“长安”。

  1.完善高效顺畅的社会治理工作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全市一盘棋、市级抓统筹、县级负主责、基层强执行”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市级部门联系乡村、联动服务、联通点线面的工作制度,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增强社会治理分析研判、预测预警和管理决策功能,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统筹协调能力。强化党建统领基层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基层治理四平台、“全科网格”规范化建设,完善市县乡村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社会治理链条,构建“党建统领+化解中心+四个平台+全科网格+集成服务”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实施“红色领航、村格联心”工程,落实网格党组织、组团联村(社区)、党员编组联户“三个全覆盖”,打造“全要素网格”。

  2.完善协调联动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线上线下联动、网络实体互补,全面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健全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探索跨区域、跨行业联调模式,大力推进诉源治理,加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积极引入法律工作者、技术专家、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及时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矛盾纠纷。推广“走出去”的心防工作模式,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和包案处理制度,推行信访代办制,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在倾听民意、反映诉求、疏导情绪上的作用,健全主动为民维权机制。

  3.完善共建共享的平安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平安为民,拓宽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制度化渠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盗抢骗、食药环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完善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全天候、全方位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推进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药品安全综合治理。深化应急处置规范化建设,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创新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网民合法权益保护,完善网络纠纷人民调解机制、网络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面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举措,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完善平安报表管理法,建立“新任必理旧账、离任不留坏账”的平安报表交接制度,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平安建设责任体系。

  4.完善多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党建统领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党的建设和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职能。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建设,完善“就近能办”的保障机制。按照县级出单、市级批单的程序,建立部门职责事务下沉到乡镇(街道)、到村(社区)、到网格准入制度。推广运用“民情地图”“民事村了”“季宅模式”“村级事务阳光票决”、社区“网上协商”等基层治理创新成果,建立工作创新交流平台,统筹推进创新引领、示范带动,培育一批善治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推动法治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交警中队,加强基层法庭、司法所建设,全面建设法治乡村。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深入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强化道德教化力、实践力、约束力。

  九、完善治理能力保障体系,凝聚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高度的政治自觉,主动担当作为,带头克难攻坚,以“丽水之干”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统筹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全面领导责任,高标定位、科学谋划,突出重点、把牢方向,整合力量、系统推进,推动各项治理工作全面落实。各级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要深入研究高水平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及时把治理的成熟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委、法院、检察院及有关部门要履职尽责,落实好各领域各方面制度和治理规定,合力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2.强化制度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的重要依据,注重提拔使用政治素质好、制度意识和治理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加快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推进年轻干部常态化配备,开展干部跨地区跨部门制度性交流,注重在治理一线发现培养考察使用干部。扩大视野选贤任能,畅通高素质治理人才进入党政机关的渠道,健全治理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机制,充分汇聚各类人才的智慧和力量。

  3.强化治理合力。充分结合丽水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和平台载体,加强制度自信宣传教育,加强治理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教育引导全市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巨大优越性,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市域治理现代化实践,推动全市上下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凝聚起以高水平市域治理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磅礴伟力。

  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以“丽水之干”加快构建现代化市域治理制度体系,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为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精彩书写践行“两山”理念时代答卷而奋斗!

2020-01-03 (2019年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丽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171956.html 1 3 中共丽水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