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云峰中心学校 王凯
沟通与合作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的品质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项必要修炼。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因为沟通不畅而引起矛盾、烦恼和误会。作为一位传道授业者的教师,语言表达和沟通方式尤其重要。沟通是无处不在的,有时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不经意间的语言,会造成别人的误解、反感、生气,这就是直接影响我们人际交往的暴力语言。要想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我们必须要掌握非暴力沟通。
学会非暴力沟通是教师的一种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那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做,你怎么这么笨呢?”“看看你边上的同学多听话,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他呢?”“跳绳又没带,去边上罚站”……可想而知,这样的语言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干脆不做不练了,甚至变本加厉发展到违反纪律、我行我素。这样的情况表明不恰当的沟通会使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解决沟通造成的教育问题,理性的解决方案是观察和倾听。我们既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分析其原因。要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使孩子渐渐地对老师产生信赖。
在教学工作中与学生进行非暴力沟通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孩子的内心比较单纯。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远大于对学生的沟通。如果沟通不畅,就会引起相互之间的矛盾,不但影响正常的教学常规,还会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甚至使教师处在吃力不讨好的尴尬之中。例如学校布置的学习各种文件、填写信息表格,要求家长学习、签字、填报及时完成的任务。还有征订报纸、订校服、订牛奶等,原则上是要求不能强制,但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完成,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智慧的沟通方式,让家长及孩子们完成学校所布置的任务。
不适当的语言沟通就是暴力沟通
常言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如今让很多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一些老师对学生满怀热情,然而有的学生却对老师敬而远之。有的老师非常负责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却吃力不讨好。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在于教育对象有了一定的主体性,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跟不上变化。一般意义上来说拳脚相加才是暴力,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一词扯不上任何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经常会给学生以道德评判这些也属于暴力。当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说话,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相应的反馈。
教师涉及使用现实意义上的武力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概率一般情况下很低。但是,通过语言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紧张和痛苦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到,法律政策监管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频率也会随之提高。
当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平时的语言的确会经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不适。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使受害者愤怒,甚至会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其实实际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的非暴力沟通就是当学生的行为和教师的要求产生差距时,不加评判的观察和恰当地表达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加独立自主地学习,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创造力。如果我们想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非常重要,我们就要耐心去倾听他们的表达、考虑他们的想法。每次和学生沟通要用心,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在沟通时不要想当然地理解对方的意思,也不要妄加揣测对方的意思。
在倾听中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要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优化沟通方式,使沟通更加畅通,通过家校联合共筑坚固的教育长城,为教育环境打造一片和谐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