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直 一言
日前,晚报刊发的松阳县一位医生行医35年,坚守医者仁心的故事看了令人敬佩。这位医生名叫黄樟生,现年67岁,出身于医药世家,是位转业军人。1987年入职于松阳县人民医院,开始了他的“平价”医路。
“我自己小时候家境就不好,很能体会病患的心情,根本不忍心开多余药和高价药,不然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黄樟生说。从医多年,他给病人开药方一般也就几十元,不会超过一百元,经他手开出的药方,平均单张药费不超过50元,被患者亲切地称呼为“平价医生”。
日常工作中,黄樟生碰到患者塞红包的情况很多,但他从来都拒绝接受。在黄樟生看来,治病救人是自己的本分,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工资收入就是对工作的回报,超出工资范围的钱,不是应得的,拿着也不会安心。
他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选择,一是家风熏陶。黄樟生的外公和舅姥爷都是医者,母亲也颇通医理。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下,先祖及长辈“治病救人为先”的行医理念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面向普通人,只开平价药”的最初理念和始终践行的动力。二是部队培塑。人民解放军是一座大熔炉,在这个大熔炉里,使他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铸就了为民行医的“魂”和“骨”。黄樟生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淡泊名利,给病人作担保、垫付医药费的情形不知经历了多少,然而这对他而言就是满足,就是快乐。这就是医生的职业精神,值得点赞。
职业精神,就是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去判断,按照职业规范去办事,不因人情世故而改变。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选择很多,影响选择的因素更多,以至于有时候模糊了我们的初衷,让我们忘记了出发时的打算,追求的目标、价值观可能会发生摇摆。黄樟生的故事提了一个醒:无论追求什么,都不能让仁爱的底色褪去。做不到,需要社会各界创造环境培养实现的土壤;能做到,更需要社会各界去呵护。总之,让求仁得仁成为一种共识,这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所应有的精神面貌。
回到黄医生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正是他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当裁判,就应该按照规则办事,不能因为主场、客场有所区别;当厨师,就得保障自己手下的食材干干净净,自己吃和顾客吃得一个标准;当酒店的保洁人员,就得以干净卫生为操守,拿脏毛巾擦杯子的事,没人瞧见也不能干!
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职业,其实就是一种道德。大家都按照职业标准,干好自己手中的工作,待别人事如待自家事,一定会人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