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丽水首批市级“剪贴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5岁的王浣清老人,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钻研,以旧挂历、广告纸等为原材料,剪出备受欢迎的剪贴画,持续助力秀山丽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据本报)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王浣清老人,那就是老有所为。
人老亦当有所为。
老人经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老人往往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当中,有的具有卓越的管理オ能,有的具有专门的知识和专业技术,有的特别豁达乐观乐于奉献。老有所为,这是利用时间、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更可以在有所为中收获幸福感获得感,并为家庭社会的和谐幸福发展提供力量,给家庭社会创造不可忽视的价值。
2003年,王浣清老人在整理旧报纸时,发现了许多夹在报纸里送来的广告纸,她突发奇想:能否将它们充分利用起来?于是,便试着把废纸做成剪贴画。王浣清的彩色花鸟剪贴画以秀山丽水得天独厚的花鸟资源为题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2008年至2010年,她连续三年获得“和谐杯”全国书画摄影作品大赛特等奖,多次受邀远赴日、美、法、泰等国参展,先后获得“最具文化魅力的艺术名家”“艺术传承大师”等荣誉称号。实际上,在有所为中,她不光收获了荣誉,更收获了快乐,同时,也把传统艺术与丽水推广了出去。
老有所为需要老年人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人老了应该发挥自身所长,力所能及地干有益于家庭社会的事。这才是健康的人生态度。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克服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所为。
“我已是耄耋之年,人生的终点是摆在眼前的未知数,我现在真的是惜时如金,还是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作品上。”王浣清说,“我时间不多了,能剪一天是一天,就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王浣清老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因为这样的人生态度,她全身心扑在剪贴画创作上,同时,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她,心里一直记挂着的,是肩上那份关于传承的使命感。目前,王浣清已先后带了30多名学生。
本报还报道了一位老人的作为。3月2日,92岁的老党员付寿庭走完了他质朴而又光荣的一生。临终前,他自愿将遗体捐献给莲都区红十字会,以另一种形式在医学研究领域发光发热。2017年4月24日,付寿庭与莲都区红十字会签署了志愿捐献遗体协议。他说:“我生不争利,死不占地,把自己的身体贡献给党和国家,希望能为社会做最后的贡献。”正是因为这种令人敬佩的态度,让这位老党员做出了令人敬仰的举动。
如今,全面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的新征程已然开启。在这个火热的新时代,愿老人们在广阔的舞台老有所为,绽放别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