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英(市直)
一
浅秋,午后,江边吹来一些风,带着一点点慵懒的气息。
正是落叶随风的季节。喜欢在这样的时节,循一张老地图,漫行在丽水城,寻访城里的背街小巷,试图用小巷的悠长剪影拼接出一个我未曾遇见的老丽水。
山水如文章,街巷似诗行,如果说山是丽水这座城的形,水是丽水城的魂,那么分布在城中形形色色的小巷,犹如一首首隽永的古诗词,写下这座城市的悲欢与沧桑,也写满这个城市的烟火与温暖,吟诵着一代又一代老丽水人的悠悠情怀。
二
说起老街小巷,丽水的老人们往往先提起刘祠堂背。据清同治十年(1874)修的《丽水县志》卷之五有载:三皇庙在圭山西麓。早在唐宋时期,因这里有三皇庙,遂取名为三皇岭。明嘉靖七年(1528),即刘基恢复名誉、加赠“太师”后十四年,时任处州知府特奏请朝廷允准,在刘基读书和两度任职的处州府城内,利用三皇庙废址,建造颇具规模的开国元勋祠,在弄口竖起高大巍峨的“帝师”坊,以此缅怀刘基。三皇岭随之改名为刘祠堂背、帝师背。
刘祠堂背是丽水城里留下来的明清古街。清至近代,刘祠堂背一直是丽水城内热闹的商业街之一,旧时非常繁华。但刘祠堂背经历了几次浩劫,可以说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城市发展,政府将大众街南伸与仓前街连接,刘祠堂背失去主街道功能。
历经几度浩劫与战火损毁,明清时代兴建的开国元勋祠、“帝师坊”等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刘祠堂背上的铁锤声、吆喝声、招徕声、讨价声……也已消散在岁月长河中,唯有一条青石板路在城市的缝隙里执拗地坚守,守护着自己独有的那份固执与倔强。仔细观察脚下的每一块青石板,你会看到,每一块青石板都满布交错的裂痕,几乎每块青石板都被纵横的裂缝分割成两三段,很难找出一块能保持完整体态的,而每一块割裂开的青石板表面却又光亮如镜,像是被时光打磨成的镜子,虽已碎裂残缺,却依然清晰映照出这条街上出现过的每一张面孔,静静诉说着历史长河中的故事。
老街两旁古旧的木屋和残存的牌坊遗石,像极了一位位耄耋老翁,悠然坐在斑驳的门扇前,无言地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和繁华落尽的苍凉。
三
不知不觉有细雨飘来,沐着稀疏润泽的细雨穿过大众街,进入文昌路。文昌路曾名团结路。清康熙年间,就台建阁,以祀文昌,俗称文昌阁,已毁。1981年9月,以路沿旧址之下命名。
走进文昌路,四周突然就安静了下来,空气仿佛也在倏忽间流动得慢了。细雨中,一种灰蓝的色调在小巷弥漫,迷蒙的小巷向着雨雾深处延伸。两两相对的一溜老宅,飞檐翘角的墙头高低错落,造型别致,流淌着古朴浪漫的气息。绿得发亮的爬山虎铺满老旧的屋檐,一些调皮的枝条从黄泥墙头垂下,不时撩拨着我的发梢。小巷深处,几座老屋独自伫立,墙体一色的黄泥夯砌,青黛瓦覆顶,黄泥黑瓦里沉淀着一份遗世的深沉与祥和。
间或有些发黑的围墙被粉刷一新,妙手丹青的画师在墙上描绘出一幅幅写意的处州风物山水画,宁静的远山、悠然的孤舟、处州府的老城门、巍峨的应星楼……每一幅画都是一段故事,堆砌起这个城市的积淀与记忆。
拐个弯,又是一番景象:木椅、花池、处州府文人名士的雕塑……每一条小巷的巷尾,连接着另一条小巷入口。各色的风情小景点缀其中,把每一条小巷都装点得静谧而生动。不由让人感慨“崎岖小巷深,百转如迷宫”。
走在这样的小巷,不由得你会遐想,在下一个转角,是否会遇见戴望舒笔下,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小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四
已是黄昏时分,半天的辰光在须臾间溜走。天色渐暗,小巷两旁饭菜的香味开始渐渐弥漫开来。有老人摇着蒲扇慢悠走来,好心地询问我在这里寻找哪家哪户,信口就说起那一扇扇门后面居住着的老街坊,发生的老故事。
远处的大街上,霓虹灯次第亮起,变幻的色彩在老人的脸上闪烁,将眼前老人的身影剪切在他身后的那一堵红墙黑瓦上。看着絮絮诉说的老人,我好像读懂了这座城市。古老与现代在暮色中逐渐融合,一些细碎的故事也在闪烁间逐渐清晰。
不断的变迁和更迭让这座城市充实、蜕变,原来的古朴小城已悄然演变成充满文明气息的现代都市,而那一抹若即若离的乡愁,就像人们对初恋的记忆,也许不常提起,却刻在心底深处,任时光荏苒,仍一往情深从未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