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老竹民族学校 戴巧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感悟。
练能——培养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应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无数的生长点,设置令人入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创设良好的环境。
如《司马光砸缸》,讲完故事后学生都知道砸了缸就能救人,可是现实生活中还会有铁缸、铜缸等砸不坏的缸,那又怎么救呢?所以我又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维的碰撞,学会创新。当时,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终于结合现有的条件分析,他们得出了新方法:和小伙伴一起将缸推倒。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要适时变换,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生长。
养德——树立向美向善风向标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要学会潜移默化、循循诱导,进而引导学生开启德育的大门。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精心地思考,挖掘教材中每个单元、每篇文章的德育因素,设计特定的主题搭配特定的文章,进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围绕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学生会陆续接触《念奴娇·赤壁怀古》《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等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品悟,就会发现,苏轼的作品中不仅写出了他的人生境遇,更活化出令人叹服的人生态度和宽阔的胸襟。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态度告诉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身处逆境时不要气馁、顺境时不要骄傲,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战胜自我。
人生如此的艰难困苦,苏轼尚且志存高远,向往未来。反观我们自己呢?为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非常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不惧困难、战胜挫折、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促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教学,要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要真正学以致用,教师需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实践活动,以活动、小练笔进行助推,例如语文的写作、诵读、辩论等比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学生以体验方式将德育能力带入生活,传达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人格。在课文《父爱之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情感的刺激,让学生在共情中反省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需要教师潜心研究教材、还需要教师静心思考教学中对“德”的把握。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抓住每一个教学点滴,例如写作教学、阅读教学、识字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以此为载体逐渐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哲理,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