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英(莲都)
如果说,春天的仙渡是“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那么初秋的仙渡则是“玉井莲花十丈开,瑶池桃子千年熟。”仙渡不仅风光旖旎颇具世外桃源之美,更有人文历史的厚重积淀。
漫步梅田古道,站在高处放眼远眺,但见一个莲花状村落卧在群山之间,古道像一条玉带穿梅田村而过,路面均由青石子砌成,石子表面却已被踩得发亮,可以看出当年古道的喧嚣与昌盛。据清道光《丽水志稿》载,“梅田山,县东北四十里。旧为赴缙云官道,乡民立市于此,古驿殿址尚存。”这是有关这条古道的最早文字记录。梅田村位于古处州府和缙云之间,因此古时往来于古道的商贾挑夫、政要墨客都要在此村住宿、休整,久而久之古道因而得名,而村落也因为络绎不绝的客人往来而日渐繁荣,成为古道上重要的驿站。
梅田村的民居大都依山而建,错落有序,虽然历经变迁,但依然保留着古村落的景象。宅居门面,土墙黛瓦历经风雨侵蚀,透着古旧幽深的气息,但依稀仍可窥见当年山野之间难得的芳华。斑驳的土墙,生锈的门环,散发霉味的木板,走起来发出嘎吱嘎吱异响的木楼梯,历史的沧桑感在这里显得尤为厚重。
走进一家院落,院落前,一池粼粼碧水,偎依着半塘垂柳。门前有两株高大的桃树,看得出来这两棵桃树有些年头了,枝桠上挂着艳红发亮的蜜桃,撩拨着从树下行过的红男绿女。好客的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歇息,随手就从树上摘下几枚蜜桃,殷殷召唤,仿佛我们是她的相邻故里。接过大婶递过的蜜桃,掂一掂,足有六七两,看表皮白里透着红,红里透着粉,粉中又夹杂着些许绿,一层细细密密的短绒毛,像极了菁菁少年未长成时脸上那一层未脱的稚气,包裹在吹弹可破的果肉外面,整个桃子透着水灵灵的劲。去了皮,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甜滋滋的脆,脆生生的甜,甜香的汁液顺着口腔弥漫了整个身心,顿觉身心舒爽,暑热和疲惫瞬间烟消云散。
吃着蜜桃,边与女主人搭话,聊起村里的主产业,女主人随手指着村前屋后的桃园,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屋后这片是早春玉,过去几米是燕红,边上那片晚蜜,坡上那片是迎庆桃……一个村里种的桃子就有10余个品种,各有不同生长、成熟期,不同的上市时间,不同的收益。我们不懂种桃,更不懂经营,唯独听懂的是女主人胸中满溢的自豪和她富足幸福的乡村生活,更听懂了她对新农村未来的憧憬。
傍晚时分,沥沥的下起了小雨,山里的雨迷蒙、空灵,雨丝扑在脸上,带着微微的凉意,即便是盛夏,这样的夜晚,你依然要裹紧衣裳以御风雨轻寒。随着洋洋洒洒的细雨,微岚的雾霭铺陈开来,混合着村落里袅袅升起的炊烟,笼住了整个村落,一阵微风吹动,雾岚曼舞,漫坡的桃树也隐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瑶池境里的蟠桃园。
走在乡村夜晚的雨里,耳边传来咿咿呀呀的曲调,是提线木偶戏的老人唱起古老的歌谣,声音沙哑苍凉,穿透雨雾,直达心灵。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偶尔几声蛙鸣,坐听一段木偶戏唱腔,看涂着夸张色彩的木偶小人在老人的手中:或舞动水袖清歌曼舞,或策马扬鞭指点江山,演绎着流传千年的阙阙故事。
伫立,赏仙渡没有人为刻意雕琢的美,乡村、古道、小桥、人家……
呼吸,品仙渡的空气中流淌着蜜桃氤氲的香,让甜香溢满身心涤荡被城市喧嚣尘蒙的心灵。
凝神,静享仙渡的静谧,在这里你可以想念一个人,或者捋几缕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