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大洋路小学教育集团城西校区 李芬
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怪异现象:“口头表达流畅,书面表达受阻。”“阅读题和习作题总是在检测中大出血。”“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主要问题出在哪里?究其原因是学生思维能力低下造成的。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专门开展了“精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通过精设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怪象:学生在口头交流时,说得头头是道,但让他们提笔,就会变得无从下手,即使能写的也会出现语句不通、表达不清的现象;在检测试题中,学生失分最多的总是“阅读题”和“习作题”;小学语文教材全部换成部编版后,语文教师教得特别辛苦,学生学得也挺努力,可是在检测的过程中,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课题小组特别开展精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需要不断精设问题
精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概括力。
我在教学课文时,总喜欢这样提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能说说吗?”学生研读课文之后,借助平时学到的概括方法,会根据文章内容试着进行概括。虽然刚开始概括起来有点啰嗦,抓不住重点,但是不断练习,学生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思维的概括力在训练中会变得越来越强。
精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分析力。
为了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时,我会精选提问,让学生转换不同角色,站在不同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拓宽思路,然后选择最佳答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精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解决力。
三四年级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问题不喜欢自己解决,更不喜欢深究,总希望老师把答案直接告诉他。这时老师要利用问题创设相关生活的场景,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把学生的情绪引进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精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推理力。
小学生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时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文本内容故意提问,设下各种悬念,鼓励学生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推理力。
精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模仿力。
学生的模仿力特别强,因此笔者在课堂中经常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练习。学生因为有教材的引领思维被打开,自然写起来就轻松多了。
精设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哪些策略
抓住文章的关键细节处提问。
仔细研读课文你会发现其实每一篇课文都会有一个突破点。抓住突破点进行提问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抓住内容矛盾之处提问。
在教学《母鸡》时,我发现这篇课文有一条矛盾线索。上课时我提问:为什么作者不再讨厌母鸡,你能说出原因吗?学生在找寻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了发展。
抓住文章写法之处提问。
在教学中,只要发现有些段落写法比较有特点,我总会停下脚步,让孩子动笔写写。
抓住文章课后习题提问。
课后的习题往往包含这篇课文的重点,也就是说你解决了课后的习题,这篇课文你就学的不错了。因此在课前备课时,我会让学生在解决这些课后习题中提升和训练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的思维必须变得更加活跃、更加灵敏。老师必须一直在努力充电,让自己博学多识,拥有深厚的积淀,达到一读书便能寻找到教材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