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洪盛勇
本报曾推出了一系列报道,聚焦小区停车难现象。小区停车难是否真的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本报关于市区同心新村“增加停车位,停车不再难”的报道让读者看到了亮光。
小区停车难,如今已成了众多社会问题的诱因。比如因为停车难,一些车主就把车子停在绿化带上,破坏了小区环境;因为停车难,一些车主就随便乱停堵别人车子,从而引发邻居关系矛盾;更因为停车难,小区消防通道被占用,小区消防安全受到威胁。
小区停车难,是一种病,得治。但想彻底治好,难度很大。这是因为,要想真正彻底解决难题,就必须车位和车子一样多,或者车位比车子多。但这是不现实的。尽管彻底解决难,但缓解是大有希望的。
如何缓解?一方面,需要用好已有车位。本来就僧多粥少,还浪费粥,那就得饿肚子。小区车位也是这样,本来就不富余,如果还不好好利用,那车位就会很紧张,停起车来就更难。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
尽管是浅显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人忘记或者不理睬。比如有的小区居民一台车跨占两个车位,这样就白白浪费了一个车位;有的居民明明有地下车位不停,而停在地面上,为什么?离家近,方便呀。如此一来,地下车位闲置了,地面车位却变紧张了;有的小区没有管好外来车辆,小区车位总是被它们占用,而小区居民自然就没地方停车了。
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本报曾报道的市区高井弄56~60幢的住户,就通过大家协商,用楼底下15个共享车位,解决了60户居民的停车问题。怎么用好仅有的几个车位?他们安装了道闸,把外来车辆挡在外面,然后建立微信群,以便随时调整车位,尽管车位不富余,但“挤一挤”,刚好满足了。而以前因为没有管理,没用好停车位,停车难一直困扰着住户。
另一方面,要努力拓展新的停车空间。小区空间尽管有限,但仔细挖一挖还是能挖出空间来的,比如车位斜着划比直着划,同样的地方能划出更多的停车空间。比如适当减少绿化用地,也可以腾出停车空间。或者像上海一些小区搭建立体绿化停车棚,地面停车,空中绿化,既可保证绿化又能腾出停车空间。努力拓展停车空间,让“粥”多起来,自然就可以解决更多僧的肚子问题,自然就可以缓解停车难。当然,更可以充分利用小区周边单位道路停车位,从而“曲线救国”,拓展小区停车空间,如此,也可缓解小区停车难。
同心新村就进行了这样的努力。同心新村有300多户居民,有几十个地下停车库,同时每栋楼下设有地面车库,但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停车位还是紧张。去年小区进行管网改造,减少了绿化面积,增加了200多个停车位。另外,“小区完成改造后实行封闭式管理,在各个入口设置了道闸,外来车辆不能进入小区停放。”通过改造,同心新村居民的停车空间增加了,“现在晚上回家基本都能找到车位,停车不再是难事”。
事在人为,多想想办法,相信小区停车总会不再那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