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奇 吴卫萍
从景宁县城出发,车行千峡湖畔,沿着蜿蜒小路向山顶开去,40分钟后便来到山腰间的景宁畲族自治县金包山村。这个“养在深闺”的不起眼小村庄,却是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在村口,村党支部书记叶润林已在等候,热情迎接记者一行。
正值盛夏,但这里凉风吹拂,阳光明媚却不炽热,脚下是金包山村的热土。这个小村庄隶属景宁红星街道,村中户籍人口有1300多人,超半数在全国各地创业。
叶润林领着记者边走边看,时不时与路边村民攀谈。说起自己的村庄,他如数家珍。就在10分钟前,他刚送走了一批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
“被评上‘景宁超市第一村’后,村里游客更多了。”沿着叶润林所指方向,记者登高俯瞰全村。村子被四周的秀美山峰包围,形成一个小盆地。一条小溪穿村而过,两旁旧宅间隔着村民们致富后盖起的新房。
正是这个村,涌现出一代代创业达人。
如今,金包山村已名声在外,大家都叫它“超市村”“老板村”。叶润林初步估摸了下,全村超过一半的村民在外经商。2019年,金包山人通过开办超市,年销售额上亿元的有5人、上千万元的有20人、上百万元的有100多人。
谈话间,叶润林接到了县里打来的电话,洽谈村中产业发展。于是他邀请身旁人同记者四处转转,自己坐上小汽车赶往县城。
“走,我带你去村里的文化陈列馆瞧瞧。在那里,你能了解我们村的‘前世今生’。”说话的村民叫夏昌宝,他在北京经营超市15年,现在是景宁北京商会的秘书长。
陈列馆位于村中心,于2019年建成,村民们希望通过它展示乡村文化与致富之路。陈列馆的序言部分这样写道:汗水滋润了五百年的包山岭,注定是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从这里出发,勤劳与智慧,构筑起一道只属于金包山人的壮丽风光……
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陈后金走出大山,只身前往北京,开了一家名为“京城第一家”的小店铺。几十年风风雨雨,因肯干吃苦,诚信经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现在,他已在北京开出5家超大型超市。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老乡恩。30多年来,陈后金热心帮助500多位村民外出开超市,并传授经验,被村民们称为村里的“创业导师”。“他是我的恩师,没他就没有现在的我。”谈及陈后金,夏昌宝敬意满满。
那个年代,“闯出去、富起来”一度成为村中的时尚名词。夏昌宝给记者讲起了一件趣事。2010年,越来越多的村民赴京创业。在北京某处楼盘,一位销售人员惊奇发现,许多客户的身份证开头几位号码竟是相同的。
要知道,在偌大的北京找个老乡都极为不易。他翻看资料,发现竟有超过20个人来自同一个县,更来自同一个村,这个村正是金包山村。
从“泥腿子”变身“小老板”,诚信是金包山人的执念。
村民林朝炳是景宁天津商会会长,如今在天津拥有3家中型超市、2家酒店。10多年前,他与村民合伙,从开40平米的小超市开始,到如今拥有面积超过4000平米的大卖场,靠的是诚信与务实。
“自强不息,老实做人”“不断的奋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不去努力,就没有回报”……陈列馆的一面墙上,挂满了近百位村民质朴真挚的创业感言。一旁的巨型中国地图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五角星。从黑龙江到海南,从四川到内蒙古……那些地方都是金包山人创业致富的地方。
从1995年到2010年,是景宁人在北京发展最快的15年。几年前,仍在北京创业的夏昌宝,有感于生活的巨变,曾写过一首诗:
改革开放沐党恩,畲乡儿女闯京城。
十五春秋朝朝暮,促使今日展宏图。
走出去的辉煌,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回归。
从陈列馆出来,记者碰到正打算去自家农场的王宾武。去年,他与开超市回乡的弟弟共同投资3000万元在村里开办农场。依托良好生态,他们种植了130亩水蜜桃、170亩覆盆子。此外还建起了生态养猪场,目前有300多头母猪,年产5000头商品仔猪。同王宾武一样,越来越多在外创业村民正期待回乡谋划产业,共建美好家园。
500多年前,先人们翻山越岭,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此繁衍生息。改革开放后,一代代金包山人以德兴业,励精图治,走出了一条独有的小康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