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都 邹成
一顶头盔=一条生命,绝不是危言耸听。颅脑损伤是摩托车、电动车事故伤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头部的保护就是对生命的保护。
据《处州晚报》报道,在交警集中整治行动中,中午短短一小时就查处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行为330多起。为何不戴头盔仍有“市场”?首先,处置力度不够、方式单一,仅停留在物质处罚(1次20元),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其次,宣传引导力度不够,群众对自身驾驶行为习惯还未转变,存在抵触心理,以及模仿类比效应,导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如何让“生命的代价”产生共鸣,共同搭建安全屏障?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追本溯源,扎紧违规制度的笼子。进一步加强处罚力度及方式,不仅要让违规者“肉疼”,更要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如用影像对违法行为进行公开,在媒体设立违规行为公开栏等。同时,要执法必严,增加整治时间,全面有效制止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多通过媒体宣传违规行为引发的事故,用“鲜活性”效应,刺激大众内心对违规行为的恐惧,从内心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可把宣传教育交通规则下移,让更多的小朋友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社会上更有力量的传声筒,进而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守则的好氛围。
生命可贵,人生不是演戏,没有NG,不能重来,一个小细节也许就能避免一次交通事故的发生。希望大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守住安全底线,开开心心出门、平平安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