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蔚蓝水岸小区的市民章梦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拍照,她身穿一件刚从国外买回来的某品牌大衣,粉红色的羊剪毛材质,款式新颖,十分好看,获得了众多好友的点赞,对于爱美的章梦来说,这些年来,身上穿的衣服一直在变化。
章梦今年36岁,因为有一位巧手的妈妈,她坦言自己从小就爱美。从小,妈妈的巧手定制是章梦童年的骄傲。“小时候条件差一些,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我妈妈会改一改,把破的地方补一补,绣个图案,再长大一些,条件好了,我妈就会打各种好看图案的毛衣给我,从小到大,我都是班里穿得最好看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改革开放前许多人家的穿衣习惯。章梦的妈妈金奶奶如今已经70岁,曾经做过一段时间裁缝,说起服装的变化,金奶奶一直感叹:“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
金奶奶回忆:“四十年前我们的衣服非常单调,除了灰的就是蓝的,样式还非常简单,就是那种男女不分的中山装,而且家里长辈一个人穿完之后,传给晚辈,兄弟姐妹都是互相传着穿的,最后穿的都是补丁。”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后,服装渐渐有了个性,在金奶奶的印象里,最有意思的还要属“假领子”的兴起。“那时候还不能太强调个性,那怎么办?许多爱美的姑娘就想了点子,做各种假领子,蕾丝的,珍珠的,穿在毛衣里面的。没有袖子,仅仅只是一个领子,为的就是在穿上外衣时在颈部露出来。”金奶奶笑着说,那时候她还在做裁缝,也会有爱美的姑娘拿着一些布料的边角料来找她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章梦这一代人的成长也伴随着人们着装观念的变化。章梦回忆:“那时候谁要有一件喇叭裤,那真是帅爆了。”一时之间,西服、大衣、喇叭裤、健美裤风靡城乡,呢子、纤维、毛绒等布料品种任人挑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开始追求符合自身喜好和个性的色彩及样式的服饰。
大学期间,章梦在广州学习生活了4年,这是章梦对“品牌”服装的启蒙之地。“真正认识‘时装’这个概念了。”回到丽水后,章梦结婚、生子,和丈夫一起做五金生意,日子越过越好,而身上穿的衣服也更加“高档”了——要有牌子,又要有设计感。不但自己时常去杭州、上海逛街,还会找机会出国,或者找代购购买最新款的品牌服饰。
“以前穿衣服是刚需,现在还要满足不同场合需求,以前我就怕我跟别人穿的不一样,现在是我不好意思跟别人穿一样了。”章梦这样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