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爷爷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片肉,现在,你们天天吃,倒不愿意吃了。”午饭时间,遂昌小忠村62岁的村民叶龙平耐心地哄着6岁孙子开开吃饭,小开开怎么都不肯吃一口肉。
这在叶龙平看来,是极大的浪费。“以前天天饿肚子,就算不饿肚子,吃的也是番薯、土豆这些东西,肉,真是逢年过节才能见到。”让叶龙平印象最深刻的,还在过年时候吃肉的规矩。“过年时,肉烧好不能马上吃,每天那碗肉端出来,就放在餐桌上,却不能去吃,因为这是招待客人的,等待年初五以后,才能真正动筷子,因为没有什么客人了。即使是这样,还是很开心能吃到肉。”
农民愁着没肉吃,生活在城里的居民,则愁着吃不上。那时,居民们购买粮油,要用到“粮票”这样的票证,并到专门定点的门市部排队购买。由于食品、物资匮乏,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前夕,街道上尽是排着长队的人们,去的晚了极有可能白跑一趟。今年83岁的王家乐老人对此印象深刻:“买什么都要票,就是青菜、豆腐,都没什么可以选择的。哪像现在,菜场里什么菜没有。”
王家乐老家在舟山,虽然在丽水待了几十年,但是对海鲜的喜爱一直没有变。他感慨地说:“以前想吃海鲜,只有在海边亲戚寄来的虾皮、鱼鲞、‘龙头烤’、鱿鱼干等几种,大部分是腌制品。现在,各种时令海鲜丽水都能买到了,新鲜的带鱼、活蹦乱跳的皮皮虾、梭子蟹,这在以前都没有的。”
不仅仅在于食材,还有口味变化。以前下馆子是一件奢侈事, 一定是要有重要事情,才会去店里吃,可以选择的餐馆也就屈指可数的几家。现在的丽水,却是满大街的餐饮店,人们可以在丽水品尝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佳肴。不仅有火爆的重庆火锅、可口的潮汕牛肉,还有日本料理、韩国烤肉、西餐牛排……选择众多,应有尽有。除此之外,外卖的兴起,让这些馆子里的美食成为了送上门的佳肴,人们不但可以选择出门解决一顿,还可以在家里等待送上门的各种美食。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道出了吃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四十年,丽水老百姓的餐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是吃饱就行,现在是要吃得好,而且要吃得养生、吃得科学,主张八分饱,营养搭配均衡。
在府前菜场卖了7年菜的陈小芹,就琢磨出了这种“门道”,她的摊位上有两种白萝卜,一种是外地进来的,又白又大,只卖1.5一斤,而边上还有几根丑一些,小一点的,是有溯源地的无公害“绿色”萝卜,卖3元一斤,结果,无公害的“绿色”萝卜深得“马大嫂”喜爱,最先售罄的都是价格贵一些的“绿色”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