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带来的“流量价值”转化与旅游形态重塑,是点燃乡村旅游热潮的核心引擎。
今年端午假期首日,古堰画乡迎来了一场艺术与自然的完美邂逅。在香樟广场上,一场“粽夏民乐会”正精彩上演,古筝、琵琶等乐器合奏出的悠扬旋律随风飘荡。“这里真是让我太惊喜了!原以为只是个原生态的古镇,没想到还有这么浓郁的艺术氛围。”来自杭州的李女士手握相机,不停地打卡拍照。
如今“美如画”的古堰画乡,20年前曾是一个“脏乱穷”的无名小渔村。20世纪90年代,成批的大港头人投身木材加工产业。然而,粗放型产业的快速发展虽带来了村庄的繁荣,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千万工程”带来了“万千变化”。在“千万工程”指引下,大港头村经过二十余年探索,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经济”,走出了一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2005年,丽水提出建设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从这以后,古堰画乡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迈入“快车道”。2015年,莲都区仅用43天就完成周边154家木制品厂整治,腾出土地22.52万平方米,为未来发展腾出了空间、创造了环境,乡村面貌迎来新生。
如今,古堰画乡以“美丽”为资源,不断丰富“丽水巴比松”文化内涵,带动形成了从油画产业、文创市场、摄影写生到展览展示、教育研学、艺术交易的全链条产业集群,特色产业总产出近17亿元,成为全国知名的“油画之乡”。
艺术的种子要在乡土生根发芽,离不开本土力量的滋养与呵护。在水一方写生基地负责人徐萍便是这样一位关键的连接者与推动者。
“1995年,我用积蓄开办了饭店;1998年,将饭店扩建为写生基地;2000年,创立了当时全国首个专业写生中心——‘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近300家高等院校、艺术团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年接待画家和师生超过15万人次。”被称为画乡“阿庆嫂”的徐萍见证并推动着古堰画乡的发展进程。如今,她的创作中心已升级为在水一方艺术街区,投资近10亿元,建筑面积约9.83万平方米,定位“国际化艺术旅居街区”,吸引着越来越多世界各地艺术家到画乡栖息。“古堰画乡像一个天然画室,绿水青山入画来是对画乡多年发展最好的诠释。”徐萍说。
从艺术场馆到阡陌巷弄,艺术之于大港头,不只停留在固定空间中,更渗透到街头巷尾的每一个角落。《蒙娜丽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印象·日出》……进入镇区,便可看到30幅世界经典名画按编年史脉络铺陈,将油画艺术的演进轨迹娓娓道来,浓郁的艺术气息令游客流连忘返。
大港头小镇的生活美感,不止于艺术,更在于生活的烟火气。今年初,大港头艺术菜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座融合“艺术感”与“烟火气”的文旅新地标,将成为画乡的又一网红打卡点,让游客们在逛菜场时也能拍出“艺术大片”。
“艺术点燃乡村,点燃的不仅是旅游热潮,更是全面振兴的希望之火。”大港头镇党委书记叶予序表示,古堰画乡将坚定沿着“艺术兴镇”之路前行,在保留自然之美、烟火之气的同时,焕发前所未有的文化魅力和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