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瓯江薄雾如纱。古堰画乡码头上,晨曦微露,身背画夹的学生散落江畔,凝神远眺或低头涂抹。画笔与画板的沙沙声,是千年古镇里动人的晨曲。年过六旬的农民画家雷春英,习惯性地带上小马扎,寻一处熟悉的角落坐下。她笑称自己是“江边的守望者”:“早些年,哪见过这么多人来画画。如今,画板一立,就是风景,画笔一动,就是生计。”
古堰画乡,承载着千年通济古堰的人水和谐智慧与大港头老街的商贸记忆。而让历史遗存焕发新生并释放巨大经济价值的,正是艺术的注入。从古堰码头驶向时尚大港头,一幅幅“丽水巴比松”油画串联起前世今生,见证着破茧成蝶。
19世纪的法国枫丹白露森林旁巴比松小镇上,聚集了一群风景画家,他们崇尚回归自然,热爱描绘田园风光,催生了闻名于世的“巴比松画派”。
20世纪80年代,一群生活在丽水瓯江两岸的油画家专注于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也被人们称为巴比松画家,形成了独特的丽水巴比松文化。
丽水油画与法国巴比松绘画在意境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都是借用“巴比松”精神来表达对故园乡土风情、自然风光发自内心的热爱。
保定村的菜园树林、河边村的池塘、下河村的房舍,这些地方曾是丽水巴比松画家最钟爱的取景点。“丽水巴比松”的领路人詹维克常说,阳光穿透古堰画乡樟树叶的样子,和法国巴比松画派描绘的枫丹白露森林一模一样。
将油画艺术产业化发展,发挥其经济价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多年来,当地以产业思路深耕文化,油画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如今,古堰画乡入驻画廊达到126家,油画年产值达1.2亿元。
深圳九九行画“共富工坊”是大港头油画艺术产业化的典型代表。走进“共富工坊”,这里的繁忙景象颠覆了人们对艺术创作的固有印象,工作室里画师们专注临摹或创作,行画生产流水线高效运转。“我们现在有职业画师20余人,人均月收入可达1万至2万元。”九九行画负责人陈瑶平介绍,在深圳艺术圈打拼多年之后,他发现古堰画乡深厚的油画底蕴与商业化油画创作高度契合,于是毅然决定回到丽水创业。
提供个性化定制、专注海外市场……经过多年发展,深圳九九行画“共富工坊”的手绘油画畅销欧洲、美洲、中东、欧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此外,“共富工坊”还帮助周边2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小镇上,村民是艺术家,艺术家也是村民。”作为古堰画乡艺术振兴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在莲都区文联副主席、本土画家雷建华看来,古堰画乡“一艺兴三业”的发展模式把良好生态环境蕴含的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创新实践,更是莲都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