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媛的暑期日程表排得很满。
杭州职工团刚退房,上海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预约已排在次日。她在缙云仙都景区经营的民宿,是全市1200多家疗休养基地(站点)之一。
古朴村落、畲乡古镇、梯田云海……在丽水,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云雾在山间作画,“玻璃水”载着碎光流淌,廊桥横架于青山之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市近年来致力于打造“我在丽水疗休养”品牌,形成具有丽水辨识度的山区“共富单元”。
从单一的住宿接待到“生态价值转化器”,变化发生在细节里。过去,人们带走的是风景照、土特产,现在,行李箱里装着中医理疗包、品牌伴手礼,手机里存着养殖户的联系方式。
山水仍是底色,但交易方式已然重构。在无数创新业态中,传统的“养生账单”已转化为村民的“生态价值存折”。
不断进化的“品牌意识”
2015年的数据显示,当时全市疗休养基地刚过百家。赵淑媛记得清楚:“当时杨梅熟透了也没人摘,村里只剩老人。”
空心化的村庄与丰富的生态资源形成鲜明对照。转折发生在这一年的动因,是丽水市总工会尝试把生态标签转化为经济筹码,让“散装”的风景变成“疗休养套餐”。筛选内容包括民宿环境质量、周边旅游资源密度、文化元素含量等。这些量化指标背后,是农家乐民宿升级、红色教育基地优化、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系统工程。但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全市各地依然保留着鲜明的在地个性。
景宁人严景城成了移动的活广告。作为“疗休养推荐官”,他常常在不同城市声情并茂地介绍家乡的疗休养线路。但最有效的推介发生在去年。丽水举办浙江工会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暨“我在丽水疗休养”第五届秀山丽水疗休养区域协作活动时,成功签订了38份跨区域合作协议。
短视频改变了游戏规则。推介团队发现,动态影像比照片更能展示景区的光影变化。他们指导民宿业主拍摄短视频作品:晨雾中的茶山,黄昏时的廊桥,配文“我在丽水疗休养”,同时发布丽水的疗休养资源、线路、节庆活动、优惠活动等信息。
而跨区域协作像是精密设计的齿轮。与上海浦东新区总工会签订的“年度互送5万人次”协议有详细执行方案:春季主推观光线路,夏季强调避暑属性,秋季搭配果蔬采摘。疗休养团队在松阳老街购买红糖工坊的伴手礼时,消费数据会及时反馈,用于调整下一季推广策略。
现在,赵淑媛的烦恼变了。她正在学习用Excel管理订单、安排伴手礼的采购。而背后更深层的变化是,疗休养在丽水已经不再是个简单的旅游概念,而成了重构乡村经济的社会实验。
“云”上的创新试验
丽水推出的“疗养云”网络服务平台,在全国属于首创。
早期,纸质材料堆满了工会的办公桌,工作人员得反复确认疗休养报备所需的材料。但这种场景已经成为历史——2016年提出的“互联网+疗休养”理念,如今已成长为一朵功能完备的“疗养云”。
变革始于数据跑腿。2017年平台上线首年就实现了疗休养报备“跑零次”的突破。2019年,平台拓展至PC端和手机端,并创新融入“红+绿”融合疗休养模块。疫情期间带来意外的“压力测试”,当线下活动受限时,“云”的版图反向扩张,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县级。
现在,县级报备单位也基本实现了“跑零次”。对于不熟悉线上流程的新工会负责人,市总工会提供上门教学。“不是简单地把表格搬到网上,而是重构了整个工作流程。”丽水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主任叶笑平说。
平台首页滚动展示着莲都鱼跃1919文化产业园、缙云德菲利庄园、松阳云顶仙坑源国际养生度假区等影像。搜索框连接着789家品质酒店、精品民宿、红色教育基地及特色餐饮点。但真正的价值藏在后台的算法里——那些积累多年的疗休养时间、目的地选择、人员构成等数据,正在重塑服务逻辑。
新增的“AI智能规划”功能直观呈现了这种转变。当上海某企业工会输入“亲子+非遗”“康养+红色”等需求时,系统可自动生成最优线路,定制的“3天2晚畲乡亲子线”等方案,精准匹配景宁民宿、畲族博物馆、亲子农场等资源,满意度达98%。
这场“云”上的试验揭示了一个事实:数字化不只是技术升级,也是服务理念的重塑。当疗休养需求被量化为可分析的数据颗粒时,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今年上半年,平台的访问量突破45万人次,成功组织疗休养活动12.4万人次,实现“需求画像—资源调度—服务优化”智能闭环,还成功形成了高活跃的线上社群。
家门口铺展共富路
松阳县四都乡陈家铺村的清晨,总比山下来得早。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总在五六点就起床备菜。在这个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万人次的小村庄,平均每天都有800多人造访。
村庄的变化,离不开疗休养的有力推动。松阳县总工会做了三件“最重要的事”:将散落的古村串联成主题线路;组织专业业务培训;开展全链条推介,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迭代升级。如今,四都乡已被认定为第二批浙江省职工疗休养基地。
沉浸在喜悦中的,还有桃源村民郑金良。在“省级疗休养基地”加持下,七八月旺季时,他经营的“冬竹农庄”每天客满,“保守计算,一年下来的利润超过30万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疗休养基地的品牌效应不断扩散。2024年,在莲都单读美宿召开的全市民宿座谈会上,6家市直产业工会与民宿主达成深度合作。“获评市级疗休养站点后,预订量涨了八成,员工也增加到了15人。”在云和经营“归一民宿”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在缙云,“近云丽舍”在今年上半年通过工会推荐会吸引了多地团队,团队数量同比增长15%,其融合杨梅、桃子采摘农事体验的特色行程,带动周边村民的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0万元。
结束四处打工的日子后,“95后”年轻人何永富如今选择在松阳老家创业。在疗休养的带动下,近年来松阳县民宿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厨师等用工岗位需求大增。当地工会组织开展了各类与民宿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何永富报名参加烹饪班,厨艺突飞猛进,如今成了一名专业厨师。何永富的故事并非个案。据统计,全市疗休养产业的就业人员已超过3.3万人。
投资也在跟进。曾是国外轻奢品牌集团中国区拓展营运负责人的陈翠,从上海来到松阳创办“鸣珂里·石仓”民宿;缙云人章丽英投资6000万元,倾心打造德菲利庄园;松阳人阙卫金带领乡亲们将南坑口村的荒山打造为国家3A级景区……疗休养产业正在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而创业者们则带来了一种新的商业逻辑:疗休养不是简单的“住农家乐、吃土菜”,而是用城市的标准重塑乡村的体验。乡村的人力结构也随之改变——从“留守”到“回流”,从“打工”到“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