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深读

乡村振兴需要 更多“自然解法”

  本报记者 付名煜

  这个夏天,当全国多地持续高温,人们纷纷寻找避暑胜地时,丽水的山村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出圈”——不是靠人造景点,也不需要网红营销,而是凭借山水“凉资源”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从松阳的“象梅清风寨”到庆元的百山祖,再到遂昌的茶竹岭村……丽水“避暑游”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模仿常见的旅游开发模式,而是把“凉爽”这一最独特的自然禀赋,变成了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矿洞吹出的冷风被引入农家乐、百山之巅开“村K”、借避暑游客流发展乡村产业,这些看似简单的“自然解法”,恰恰是城市无法复制的稀缺资源。

  更值得关注的是,丽水的“凉资源”不仅带来了客流,更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

  在百山祖镇那场别开生面的“村K”现场,我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部分——人的活力。当72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8岁的孩童同台献艺,当温州游客自发组织即兴热舞,我看到的不仅是乡村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城乡文化的有机融合。特别打动我的是那位连续三年来此避暑的陈建明说的话:“我们已经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这句话道出了乡村旅游的最高境界——从“到此一游”到“心之所归”的转变。

  当然,丽水的探索也让我们思考:如何让“凉资源”带来的“热经济”持续升温?避免昙花一现的旅游热潮,需要更完善的配套设施、更丰富的业态布局,以及更深度的文化挖掘。其实,答案在采访中就已出现,丽水各地利用“凉资源”吸引游客的创新做法,正是村庄对自身资源优势的深刻理解。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内生动力。

  丽水的山风不仅吹散了暑热,更吹来了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毕竟,最好的发展是对乡土价值的重新发现。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8-07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405129.html 1 3 乡村振兴需要 更多“自然解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