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遂昌蔡源乡永兴村的茶山被金色覆盖。
金仁祥挎着竹篓,沿着小径走向茶园,“往年这时,我得掐着表往收购点跑,现在村里的茶厂24小时开着门,再也不用‘抢鲜贱卖’喽!”
他口中的茶厂,是一座282平方米的“共富茶厂”。它的诞生,源于“一亩茶园”振兴乡村公益支农项目。
这场始于茶叶的乡村试验,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与项目引导,而是历经6年打造出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资本、政府、企业和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推动持续变革的核心动力。
破局·改头换面
“哐当,哐当……”最近,蔡源乡“一亩茶园”的山顶传来铁锹碰撞沙石的声响,这是工人们正在做观光亭外的路面找平。施工队负责人指着不远处的茶垄说:“这亭子建在最佳观景位置,游客在这里,能亲眼看着云海漫过茶田。”这座即将完工的山顶观光亭,是财通资管与蔡源乡6年帮扶情谊的新见证。
2019年冬天,浙江省属券商财通证券子公司——财通证券资管团队在遂昌地图上圈出了“永兴村”。彼时,村集体账户余额仅4.6万元,被视作“家底”的60亩老茶园,亩产值也不过2000元,茶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6年前第一次来蔡源,车子沿着山路绕进森林,云雾缭绕、空气清新,令人难忘。”财通资管的一位负责人回忆道,正是这次“初见”,让他们与蔡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蔡源乡地处高海拔山区,常年云雾缭绕,日照充足,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然而,由于缺少科学管理,60亩集体茶山已经杂草丛生,优质高山茶“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改变这一现状,财通资管与永兴村达成结对意向,启动“一亩茶园”认领计划:以60亩集体茶山作为公益支农项目的支点,公司员工通过“认领+购买服务/产品”模式认购茶叶,每年30万元认购资金全部归入村集体经济。同时,财通资管每年出资50万元,专项用于完善蔡源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茶园管理模式等项目。
“资金到账那天,村两委开了3小时的会,就怕花错了地方。”永兴村党支部书记林建明说,考虑到村里老人多,帮扶资金首先用在了“适老”基础设施改造上。
5年来,除了村道硬化、加装护栏外,村里还修建了5条农用道路,方便老人采茶。山顶的公益观景平台建成后,不仅是村民休憩的好去处,还能吸引游客来露营。“去年秋天,不少游客带着帐篷来,就住在平台旁,还买了不少茶叶。”林建明笑着说。
帮扶的痕迹藏在茶山的角角落落:每年为低收入儿童发助学金、在茶山修灌溉渠……“帮扶不是做表面功夫,要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变化。”林建明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投入,让永兴村的面貌一点点鲜活起来。
造血·点叶成金
观光亭下的茶垄里,负责茶园管理的低收入农户廖阿姨正和几位村民采摘夏茶。“过去这60亩茶园没人打理,现在由我们负责日常管护。除草、采茶,一年下来,能增收6000多元。”她的竹篓很快装满鲜叶,这些茶叶将由村里统一加工,寄送给认领的员工。
“一亩茶园”的核心,是让村民能在“家门口”挣钱,而这也正是提升永兴村“造血”能力的起点。过去,村里茶树品种单一,茶园疏于管理,“守着金山难变现”的困境长期存在。2020年,一场“茶园里的供给侧改革”在山间上演,永兴村引进龙井43等茶叶新品种,由省茶叶技术团队定期指导,逐步建立起从育苗到采摘的标准化体系。“新品种产出的茶叶,芽头更饱满,茶汤嫩绿清澈。”林建明说。
蔡源乡的茶叶种植面积达4400亩,从事茶产业人数超过1000人。但在过去,各家各户茶叶均以自产自销为主,效率低且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实现增收。为了打破这一困境,蔡源乡与财通资管联合成立了“一亩茶园”共富基金,投入200万元建设“共富茶厂”,引进先进的制茶设备和技术。
今年,这个新建的茶厂整合了蔡源乡4个行政村的茶青资源,规范统一了加工、品控、包装和营销的全流程,推出了“红妆”红茶、“素裹”绿茶等“雲笺”系列茶产品,有效提升了蔡源高山云雾茶的市场辨识度。除了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外,茶厂还通过“租金+分红”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0余万元。
今年春茶采摘期间,59岁的吴存发在茶厂里负责晾晒茶青,20元的时薪让这位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感受到了“家门口上班”的快乐:“铺茶青,装袋子,工作一点也不难,一天下来,就能挣240元。”
但茶厂的意义远不止增加几个职工的薪水。更大的影响在于,茶农们的收入普遍提升。“过去每到下午3点,收购商的车就全都出村了,我们必须赶在3点前把茶青送到临时收购点称重。自从村里有了茶厂,我们甚至可以晚上再去卖茶青,而且每斤茶青的价格比外来收购商高约0.3元。”林建明介绍,按户均10亩茶园计算,每户茶农每年可增收6000到8000元。
产业“造血”效应不限于茶叶。财通资管帮助永兴村引进了小香薯产业,80余亩小香薯年产值超过了50万元。猕猴桃、原生态茶油等蔡源特色农产品也通过电商直播走出了大山。自2021年以来,财通资管帮助蔡源销售各类农产品已超过80万元。
融合·茶香引客
清晨6点,连绵茶垄像被风吹皱的绿绸,从山顶铺展到山腰。几位骑行爱好者俯身压车,奋力踩着踏板在茶园间穿行游弋。这充满生机的场景,每天都在永兴村上演。
偏远的山村,如今因为茶园焕发出新的活力。入夏以来,永兴村“一亩茶园”观景台上游人如织,摄影爱好者们纷纷架起三脚架,镜头里捕捉到的不只是茶田,还有茶农脸上洋溢的笑容。
近年来,蔡源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整合“蔡和脸谱”“蔡和班”等非遗资源,推出“雲笺”系列茶产品,打造贯穿“一亩茶园”的毅行路线和网红打卡地,推动茶产业与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在我们不仅卖茶叶,还卖文化、卖体验。”蔡源乡党委书记江志军说,借助文化赋能,茶叶附加值更高了。
“‘一亩茶园’不仅要带富永兴村,还要带动蔡源其他村庄发展。”江志军说。依托“一亩茶园”,蔡源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开发“十八龙井”溯溪路线、“一亩茶园”露营基地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在产品营销方面,蔡源乡同样与财通资管“搭台唱戏”:启动“一亩茶园的故事”主题直播,吸引30万人次参与;拍摄微电影《春山与茶》,在宣传公益理念的同时推介农产品……
更令人期待的是未来蓝图。蔡源乡与财通资管共同设立100万元共富基金,计划开发“茶旅研学”项目。此外,“800+”高山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蔡和国药健康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已渐次落地,将成为蔡源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从60亩抛荒多年的茶山,到被争相认领的“一亩茶园”;从连年被冠以“集体经济薄弱村”称号的小山村,到成功消薄、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网红村”;从茶青收购面临几道贩子转手、利润薄弱的困局,到建立茶厂、打造自有品牌的跨越……蔡源的变迁,既是乡村经济转型的现实案例,也是乡村振兴中“人文+产业”双轮驱动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