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缙云县城的寺后路上车水马龙,蝉鸣喧沸。胡舒颍站在路边,安静等待我们的到来。
跟随她穿过狭窄的巷弄,来到了母女三人居住的出租屋。落座的地方,既是卧室也是餐厅,访客的到来,让原本就局促的空间更显逼仄。
“两间屋子,舒颍一间,我和她妹妹一间。”胡妈妈主动介绍起住处的情况。屋子很小,甚至容纳不下灶台,门外楼梯拐角处的老旧木桌,就是一家人的简易“厨房”。
从老家搬来县城已经3年了,在胡妈妈的眼里,这样的环境虽然艰苦,却有它的“优点”——“租金不贵,一个月只要300多元。”
能省则省,是这个家庭一直以来的生活理念。2017年,舒颍的父亲突发疾病猝然离世,留下年幼的姐妹俩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早年辍学,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接来料加工订单挣点零用钱。搬到县城后,胡妈妈在餐饮店找了一份工作,但长时间弯腰劳作,让她患了腰肌劳损,病痛常年挥之不去。
高考结束后,舒颍立即找了一份暑期兼职。为了便于联系,妈妈给她买了手机:“这是舒颍的第一部手机。几年前我就答应她,只要考上缙云中学就给她买,结果她真考上了,我又说等她读大学了再买。拖到现在,可不能再食言了。”
“没关系,其实是我自己不想要。”懂事的舒颍主动替妈妈解围,“幸好没买,如果三年前接触了电子产品,我说不定就迷上打游戏了呢。”
在谈笑自若的妈妈身边,舒颍显得乖巧安静。在今年高考中,她表现得相当稳健,各科成绩都达到了预期水平,数学和英语甚至超过了考前所有模拟考的分数。对此,母亲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家里没有能力帮助她补习,我也没有时间照顾她,全靠孩子自己争气。”
在填报志愿时,舒颍选择的多是省内高校,“高铁能直达,回家很方便。”她想着,离家近点,母女团聚也更容易。被宁波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预录取后,她开始向往大学生活,脑海中勾画出充实的课外活动、忙碌的社团时光,还有那些属于她的小梦想。
不过,一想到要离家,舒颍还是有些不舍。“我放心不下妈妈。她总是拼命干活,不肯停下来。”她指了指妈妈身上的护腰说,“前几天,她的腰又受伤了。”
课业之余,舒颍还有个爱好——练硬笔书法。方格纸上的一笔一画,像是她与世界的对话,又像是她为自己构筑的心灵港湾。
“从中你收获了什么?”记者问。
“它让我学会了坚持,也让我明白了专注的价值。”舒颍回答道,“因为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无数次重复的练习。想获得成功,就得脚踏实地、不懈努力。”
本报记者 徐子涵 实习生 金林含 通讯员 虞颖/文 记者 陈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