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蓝倞
深深地记住一座城市,往往是因为其背后的文化因子。
7月19日,罗马尼亚留学生陈信在“秀山丽水·飞越梦想”国际诗会的舞台上,穿着畲族凤凰装,与景宁畲族青年跟着山歌节拍跳动,银饰叮当与笑声爽朗交织,“丽水的文化真有趣。”陈信由衷地说。
这场以“飞越”为名的文化盛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诗歌分享,成为一场中外文化对话的生动实践,更见证着一座城市在文化交流中不断生长的活力与魅力。
交流
公元422年,谢灵运自建康(今南京)乘船出发,赴永嘉任职。其间,谢灵运“肆意游遨,遍历诸县……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留下了《登江中孤屿》《登池上楼》《游南亭》等山水名篇。从此,瓯江山水逐渐步出“江南秘境”,俘获李邕、孟浩然、高适、李白、韩愈等一批“粉丝”。
八百里瓯江逶迤穿行,群山簇拥,南明湖碧波荡漾,好溪白鹭斜飞,松阴溪如诗如画……漫山绿意、清水一江,丽水无疑是瓯江山水诗路上璀璨的明珠,如同一条连绵不绝的长河,串联起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随着《处州风华录》《瓯江山水诗路中的处州南园》等诗歌节目的精彩演出,扮演叶绍翁、秦观、张玉娘等诗人的丽水演员“穿越时空”,来到现场观众面前,展现秀山丽水的诗词风雅。文人墨客背后,更有青瓷的冰裂纹路和宝剑的淬火寒光等一一展现,从山水诗的意境到非遗技艺的传承,诗会的每一个节目都是丽水文化的立体切片。
你我皆是诗中人,再现岁月中的咏叹,让千年前的诗意可观、可感、可诵。一场短短的诗会,用千年的文化铺就交流的底色。
当童声合唱团唱起《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经典诗句,叶绍翁的诗意穿越八百年,陈信跟着轻轻哼唱:“这句诗我在课本上学过,原来它诞生在这里!”
共鸣
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打破语言的壁垒、消弭认知的隔阂,让不同文明在碰撞中寻得共鸣。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当诗会英文主持人,来自西安交大的留学生安娜用略带口音的中文念出这句诗歌翻译时,台下响起会心的笑声。这个由英文诗歌改编的中文表达,恰是诗会中外文化对话的生动注脚。在这场以“飞越”为主题的诗会上,语言的壁垒被诗歌打破,文化的差异因共鸣消弭。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