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董陈磊 通讯员 雷欣悦
走进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东塘村的蔬菜大棚,“新农人”徐克松轻点手机屏幕,智能系统开始精准调节温湿度;大棚外,新鲜采摘的果蔬搭乘冷链物流车直通杭州、上海,隔天就能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这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农业“新场景”,正是浙西南山区的真实写照。
去年8月,高山蔬菜“盒马村”落户东塘村。景南乡的高山蔬菜从种植到采摘全程遵循盒马标准,传统农业升级为“订单式智慧农业”,高山农产品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的道路。
截至目前,“盒马村”订单销售量共计突破400吨,销售额近550万元,成功孵化农业新主体30余个。
近年来,景南乡以现代农业、竹林经济、森林康养三大产业为支点,依托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与生态变现,奋力绘就现代化产业乡村振兴“新图景”。曾经偏居浙闽边界的山乡,如今正踏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富新路。
景南素有“毛竹之乡”美誉,全乡竹林资源占3.2万亩。“万亩竹海”何以生金?“毛竹之乡”如何“以竹兴农”?近年来,景南乡跳出“卖资源、粗加工”的老路,通过科学抚育竹林、全面升级全产业链,积极探索“竹业+”新模式,让传统毛竹产业焕发新生机。
在景南乡忠溪村的竹林里,村民们正拿着除草机和柴刀,一边清理杂草,一边砍伐老竹。经过村民们打理后的竹林,毛竹错落有致,林下环境清爽干净。
“我们计划对4000亩低产毛竹林进行抚育,优化毛竹林的立竹密度、均匀度、整齐度以及竹龄结构,改善毛竹林生长环境,提高竹林质量和产量。”景南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竹林抚育工程,预计可带动周边26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超150余万元以上。
在忠溪村的竹木加工厂内,机器轰鸣,村民将毛竹切割成竹片、竹条,这些半成品将被运往外地深加工为家具、工艺品。
“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竹粉等废料可以用来做机制炭,竹尾巴则可以当作造纸的原料。原竹的收购价格在每吨540元左右,经过加工后可以达到每吨760元,预计今年产值可达570万元。”景宁恒景竹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隆伟介绍道。
不仅如此,景南乡还联合浙江山中趣游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重新利用景南闲置校舍,开发系列研学活动,开设竹制品制作体验中心,重新挖掘“竹文化”魅力,让非遗与现代创意碰撞出新的产业火花。
高山旅游也是景南乡一大亮点。近年来,景南乡以“微改造、精提升”行动盘活乡村资源,串联上山头千亩杜鹃花海、东垟古村落等景点,打造“15分钟品质文旅圈”,高山康养、生态研学、农耕文化、亲子采摘等旅游新业态不断丰富。
人才回流是发展的关键,“归乡人”徐克松返乡创办白云接待中心,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企业家陈景景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忠溪村民宿综合体;“新乡人”孙小慧来景南创办民宿,发展康养旅游,吸引来自温州、宁波、上海等地游客,平均每年接待1.5万人次。
目前,景南全乡已发展民宿20家,其中钻级民宿2家,床位总数突破500张,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达600万元,成功跻身4A级景区镇行列。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景南乡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立足高山生态优势,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持续深化“竹业+”“旅游+”新模式,不断激活绿色经济,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共富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