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囿山小学教育集团 徐艳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对第二学段的朗读教学提出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参与读书交流活动,能诵读学过的优秀诗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通过深入实践探索,找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以“研读”夯实基础
细读文本,我发现统编教材教科书课后安排了一定量的朗读要求。根据单元要求和课文内容,在中段教学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诗歌朗读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诗歌单元,让同学们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味。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特定的标注方法对文本进行标注。如:标注“·”,表示重音;标注“/”,表示停顿等。如《白桦》这首诗歌第3小节,根据朗读节奏划分停顿: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里,闪着/晶亮的/雪花,再进行朗读教学。朗读“朦胧的寂静”时放慢速度,读“晶亮的雪花”时,语气稍重。读这一小节,语速稍慢,略显深沉,读出一种崇敬之情,从而感受白桦高洁、挺拔的形象特征。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在入情入境的朗读氛围里,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记叙文朗读
记叙文朗读不像诗歌那样朗朗上口,但在朗读时依然要注意节奏、语气和语调。如:统编教材四上的《观潮》,是朗读的优质材料。读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闷雷滚动”等语句,注意语速及音量,读出此时潮水声音的洪大。男女齐读,语速加快,声音变大,课堂上会呈现出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的画面感、现场感。朗读潮去后,余波涌来到恢复平静,声音从强到弱,节奏从快到慢,展现了潮头西去的过程。在学生们轻重缓急的朗读中,这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生动呈现在我们眼前。
以“演读”复活文本
演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独特的朗读形式,它不同于传统朗读,而是以表演的方式“朗读”。学生通过声音、动作、表情等表现形式,进行角色代入和情境创设。在内容选择上,适合情节性强的文本,演读一般设计在教学中段或最后环节,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辅助作用或加深文本的理解环节。
1.朗读对话类文本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有一篇文章《陶罐与铁罐》,其为比较典型的对话类课文。在朗读前,可以让学生关注陶罐和铁罐说之前的提示语,读出每个角色的不同语气。有的对话没有提示语,让学生仔细揣摩,根据对话补充提示语,最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读出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
2.从读课文到改编
四年级上册的《西门豹治邺》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经典的文章,故事生动有趣。通过朗读全文、理解文本,再让学生们适当改编教材,演一演,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西门豹的智慧与勇气。从朗读者到剧中人,学生从读课文到进入文本中,将静态文字转化为有真情实感的动态体验,这是朗读过程中的一种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以“竞读”促进成长
为继续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朗诵活动,以“竞读”促进成长。
朗读舞台可以从教室到操场、从校园到校外,每年我都会带学生参加各项朗读比赛,如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浙江省中小学课文朗读大赛、丽水青少年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丽水市朗读大赛、“丽史”小讲师比赛等。朗读竞争和舞台展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之美,体会情感之真,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未来,我将继续深化朗读教学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策略,让朗读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