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综合应急救援队,是政府用心搭建的“安全防线”——除了水域救援,森林消防、山地救援,都是他们的战场。
当然,成为救援队的一员,并不简单。
“心肺功能得扛住极限考验,耐力得经住长时间折腾,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水域救援技能。”陈一林记得清楚,2021年1月组队时,从发布招募令到30人集结,前后不到一个月。选拔出来的核心队员,有扛过枪的退役军人,有冲锋在前的党员,还有各个领域的救援“老炮儿”。年龄跨度也大,既有摸爬滚打几十年的“70后”,也有敢拼敢闯的“95后”。说是两代人,其实更像并肩作战的“父子兵”。
六月底,气温攀升,爱往水边凑的人更多了。救援队也跟着变换节奏,从“训练场”转到“巡逻线”,以巡代练。每天下午三点,日头最毒的时候,队员们扛着桨板、拎着救援绳,沿着小溪一路走。“沿途那五六个点,人多的时候跟下饺子似的。”夏亿明每次经过,都忍不住多喊几嗓子“注意脚下”“别去深水区”。
陈一林的眼睛像装了雷达,往岸边一站,目光就没离开过河面。谁的胳膊腿在水里扑腾得特别急,他会盯着;谁游着游着突然慢下来,他得提高警惕。“这些都是危险信号,有时候就差那么几秒。”他总说,水里的危险藏得深,看着没事,可能下一秒就出岔子。
可即便他们眼观六路、反应再快,也有救不回人的时候。
有一年,一个人在河里出了意外。救援队沿着3公里的河道,涉水来回找,潜到水下找,依然没能把人带回来。上岸后,队员们什么都没说,默默收拾装备。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打捞。
但不管对家属还是对自己的队员,陈一林都没有说出“失败”二字。“我们始终在和时间赛跑,但有时候,时间没给我们机会。”每当这时,队员的心底,总会生出一个悲伤的故事。
每次巡逻,陈一林总会对着戏水的人群多念叨几句:“别去野水里扑腾!看着平静的河湾,底下可能藏着漩涡;看着浅浅的溪水,说不定一步之外就是深沟。”他见过太多因为心存侥幸而发生的意外,总是盼着把危险掐灭在源头。
有人说,这支救援队就像水边的一棵老树,枝叶伸往每一处可能有危险的地方。他们守着漫长的巡逻线,心里藏着没能成功的遗憾,却从未停下脚步——在某个危急时刻,只有他们才能拉住那只正在下沉的手。
河水奔流不息,他们的守护,也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