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淑芳 阮春生)昨日16时20分许,一辆长16米的冷链挂车奔波5天后,抵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九鼎果品交易市场。当地销售商齐星果业负责人文均打开车厢柜门,只见来自4000公里外浙江青田的杨梅色泽鲜艳、手感紧实,仿佛从枝头摘下不久。
杨梅货主、中侨(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洪东彷欣喜地说:“这次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杨梅之旅’,是杨梅保鲜技术突破的成功验证!”
“头一回见到杨梅以整车冷链保鲜模式运到新疆,以前杨梅入疆没有分拣,损耗率很高。这次杨梅不仅分拣得整齐,口感还格外鲜甜。”文均说,此次采购了100多箱杨梅,对市场销售信心很足。
7月5日0时,满载265箱杨梅鲜果的冷链挂车,从青田县高市乡发车。在装车时,洪东彷向记者介绍,集装箱安装有特制电极板,在车厢内形成7000伏高压的电场环境,让杨梅鲜果在低温中不凝结冰晶,同时果肉内部水分子从无序运动变为有序排列,既降低果肉冰点温度,也让鲜果在超低温环境中仍保持活性。他还说:“通过精密调控湿度与气体成分,让杨梅进入‘半休眠’状态,实现了长时间保鲜。”
2024年8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孵化的农业科技公司与青田县政府签约建设中侨“设施杨梅”项目。青田县副县长叶永青说,当初引进中侨团队就是看中其拥有的鲜果保鲜技术,随着保鲜技术的突破,意味着一颗小杨梅走向全球将不再难。
不到一年时间里,一支“杨梅科技特工队”集结青田,合力攻关杨梅保鲜技术。经过近半年的科研实验,杨梅保鲜时间从3天逐渐提升到10天、20天,最长达到了25天。
保鲜技术突破,除了运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电场保鲜技术外,还运用了微米级保鲜袋技术、特定蓝红光波段植物补光提升果皮韧性技术、新鲜杨梅从30℃极速冷却至3℃技术等。
杨梅保鲜技术的突破,为降低运输成本和市场售价提供了保障。洪东彷算了一笔账:远距离空运杨梅,运费加包装成本每公斤高达60元,采用“在途保鲜集装箱”陆运或海运,运输成本能降低90%,单次运力可提升5至10倍。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杨梅生产国,其中浙江杨梅种植面积达130万亩,年出产杨梅超70万吨,产量占全国的60%。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余铭教授说:“电场技术突破杨梅保鲜贮运技术瓶颈,有利于提升产业规模与产品质量,有助于杨梅走出国门,助推主产区农民更快迈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