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驴道”打开山门
从缙云县城出发,沿蜿蜒山路驱车向南,近1个小时后方能抵达蛟坑村。
越是深入密林,越能感受到大山深处的静谧与清凉,一路上,常见挂着各地牌照的车,穿梭在这片盎然绿意中。在村口,等候多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徐子富笑着迎上前:“你来得正是时候。最近气温升高了,来蛟坑溯溪玩水、登山避暑的游客越来越多。”
这座高山村古称蛟龙村,得名于蛟龙曾盘踞峡谷间的传说。村庄所在的蛟龙大峡谷里,飞瀑如练、幽潭似镜,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地貌吸引了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15年前,在村里只能听见潺潺溪水伴鸟鸣,现在可热闹喽。”徐子富感慨道。昔日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因一道峡谷、一条驴道、一片清潭,迎来发展的春风。
故事得从2010年说起。当时,一群“驴友”偶然闯入了位于古方山与石牛山之间的蛟龙大峡谷。他们沿千年古道一路前行,时而在岩壁上攀爬,时而在潭水中嬉戏,照片发到网上,在户外运动圈中引发轰动,无数人慕名而来,蛟坑村的名声也渐渐传开。
面对蜂拥而至的游客,缙云县在2017年打出关键一招。当时,为进一步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缙云专门成立了山地户外运动开发领导小组,统一规划了“驴道”,开始系统地挖掘当地的山地资源。
“蛟坑驴道”也被纳入其中。为了保留原生态,当地对驴道进行了适度改造,安装了标识牌,在个别崖壁路段加装了不锈钢铁链、U型钉等安全防护装置,并清理了影响通行的荆棘路段。这条充满野趣与历史感的古道,成为缙云最受欢迎的“驴道”之一。
大山变得热闹了,村民也因此迎来了新机会。不少人凭借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故事的熟悉,成了当地的导游。农闲时节,他们带着游客走驴道,一路讲述蛟龙潭、叠箱岩、飞来石、金鸡岩等景点的故事。“收入比种地多得多,有的村民一周能带4个团,每团160元,旺季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呢。”徐子富说。
傍晚,最后一批游客离开时,村里的导游也各自回家。现在,他们不再像15年前那样早早熄灯休息,而是思考着“明天该给游客讲哪个版本的‘蛟龙故事’”,这些传说,不仅留在山村,也随着游客,奔向了远方。
一座景区“点石成金”
沿着“驴道”,蛟坑村摆脱了曾经的命运。
但这只是故事的开端。要让村子真正富裕,还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如何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蛟坑面临的核心课题。
同样在2017年,徐子富把在外地经商多年的经验带回了蛟坑,接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产业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的典型山区村图景时,他看到的却是一片希望:幽潭清溪、奇山怪石不是“山被困住的标志”,而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
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向了村里的旱厕。他带领村干部完成整改拆除,种上花草,使村里增添了一个个小花园。这种“从小处着眼,从难处着手”的方式,体现了新时代乡村带头人的治理智慧。当大多数高山远村还在质疑“穷山沟怎么搞旅游”时,蛟坑村干部已经带领村民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环境整治”等一系列行动中做起了“减法”,埋下旅游发展的种子。
正是在此时,江波出现了。作为山蒲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以资深“驴友”的身份走进蛟坑,却以企业家的眼光发现了商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决定投资开发蛟龙大峡谷景区。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景区于次年10月对外开放。记者了解到,景区一期工程坐落于峡谷的起点蛟坑村,核心景点为地质遗迹屏峰岩,加上悬崖栈道、玻璃桥、沿山驴道等景观,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前来探访。
外来投资的注入,无疑是推动蛟坑发展的催化剂。通过与江波的合作,蛟坑村探索出了一个新型的“利益共同体”模式:村集体将山林资源作为股份投入合作,企业负责景区的运营和管理。同时,停车、住宿、餐饮等服务项目由村集体和村民经营。这种“让利于民”的模式,确保了三方都能共享景区带来的经济收益。结果是,蛟坑的经营性收入从2017年前的不到2万元,飙升到了如今近50万元。
从空中俯瞰,峡谷如蛟龙穿行于崇山峻岭间,沿途溪水奔流,飞瀑垂挂山腰,奇峰怪石点缀两岸,自然风光原始而壮美。它所在村庄,不再只是地图上不起眼的小斑点,而是无数人心中的“诗和远方”。蛟坑这个名字,也不再陌生,它的风景,正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一桌山珍的生意经
仲夏时节,蛟龙大峡谷绿意盎然。在距景区入口不到百米处,一栋自建房里总是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柴火鸡和炒时蔬的香味。这里是“城门口农家乐”,也是村民徐金蕊在56岁时返乡创业的起点。
2021年,徐金蕊结束了在县城经营多年的养鸡生意,回到了家乡蛟坑。彼时,亲戚朋友大多对她的选择存疑,“回去能干啥?”但徐金蕊心里有底——家门口不远处就是正在开发的蛟龙大峡谷景区,游客会越来越多,生意不会差。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随着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蛟坑村陆续开出了9家农家乐,一桌山珍留住了八方来客,而徐金蕊的“城门口农家乐”生意格外红火。她把自家一楼改造成餐厅,区隔出大厅、接待区和包厢,每个区域都经过精心设计。比如包厢区域,实木吊顶配上现代风格的灯饰,既温馨又有品位。“装修花了30多万元,如果没有景区托底,我哪敢投这么多钱。”她笑着说。
最让徐金蕊自豪的,是农家乐的“土味”。餐桌上的时令蔬菜都是自家种的,土鸡也放养在对面的山坡上,客人抬头就能看见。“我只做‘最本地’的口味,”徐金蕊说,土鸡、土爽面是顾客必点的招牌菜,旺季时,屋里的8张桌子常常坐不下,只能临时在门口“外摆”,最热闹的时候,一天就得接待百余人,要请七八个乡亲来“搭把手”。
“到了我这个年纪,能在家门口做生意挣到钱,才是最踏实的。”徐金蕊知道,家乡正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这份信心,也源于蛟龙大峡谷景区二期项目的启动。根据计划,景区二期项目将新建游客接待中心、观景平台、停车场等设施,同时引入咖啡馆等新业态、增设高空蹦极等体验项目。“游客来了,愿意多停留、多消费,村里的农家乐、民宿自然也更有前景。”景区负责人江政儒说。
一桌地道的农家菜,点燃了村民对生活的新期待。从山脚通往山顶的步道旁,时常能听见游客谈论哪家农家乐最有特色,而村民也从最初的“试试看”,逐渐转变为主动思考“怎么做得更好”。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正以最质朴的方式,留住远方的客人,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