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麻东君 通讯员 徐海波 叶楠 吴彤瑶)盛夏时节,红彤彤的荔枝挂满枝头,清甜多汁的口感让不少市民大饱口福。然而,荔枝虽美味,若食用不当可能带来健康风险。丽水市人民医院专家从临床营养与中医养生双维度出发,为市民解码荔枝食用的科学法则。
内分泌科季美霞医生介绍,荔枝中的糖分以果糖为主,需经胃肠道黏膜吸收,再由肝脏转化酶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利用。过量进食荔枝,尤其是空腹食用,会导致“转化酶供不应求”,加上荔枝中的次甘氨酸A干扰糖异生,极易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伴随腹泻、食欲不振、浮肿,即“荔枝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低血糖”并不等同于“降血糖”,低血糖过后,果糖转化为葡萄糖,血糖反而会升高。
从血糖生成指数(GI)来看,荔枝的GI值在70—79,属于高GI水果,对糖尿病患者并不友好。此外,部分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过量进食果糖还会加重高血脂病情。
季美霞医生为市民提供了一份荔枝食用指南:普通成人每天食用5—10颗较为安全,单次进食不超过80g;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可浅尝1—2颗解解馋,但食用后务必及时监测血糖。食用时间应选在两餐之间,饭后1—2小时最为稳妥。同时,要选择颜色鲜红、果香浓郁的熟透荔枝,未熟荔枝因次甘氨酸A含量更高,风险更大。
针对丽水夏季炎热易上火的气候特点,中医科丁晓媚医生说,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可止呃逆、止腹泻,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之功效,但因其性热,多食易上火,阴虚火旺体质者慎食,若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即停止食用,并对症处理。特别提醒,血糖不稳、扁桃体炎、咽喉炎、牙龈肿痛、溃疡性结肠炎、便秘等患者应避免进食鲜荔枝。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市民务必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量食用,守住健康底线,才能享受真正的“荔枝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