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学习实践

以宋诗“桃源意象”助力丽水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

  陈鉴

  宋代作为中国古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兴盛的鼎盛阶段,对中华文明进程乃至全球文明演进具有深远影响。中国古代作为传统农业文明国度,提倡“天人合一”,形成了“取物有节”的生态伦理、“四时有禁”的耕作智慧以及“桑基鱼塘”的循环模式等,这些生态文明基因与当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也与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内涵相融互通。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诞生,“桃源文化”历经东晋至两宋的积淀,逐渐形成融自然野趣与人文栖居于一体的文化符号。从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到南宋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诗家,皆通过诗文唱和、意境重释等方式表达追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宋人的看法,这种跨时空的集体致敬在《全宋诗》中留下清晰印记。文人群体对桃源意象的持续书写与重构,体现着对隐逸精神的传承和寻求精神归宿的普遍诉求。

  “桃花源”是历代文人心目中的乌托邦,特别是宋人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诗》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从宋诗中可以看出宋人的“桃源观”较为理性,表达成仙归隐的诗文并不多,创作的桃源诗主要体现作者的感触抒怀、人生哲理、山水写景、人物交游、乡村乡情、休闲娱乐等方面。宋代的经济、文化、科技、农业高度发达,大部分宋代诗人认为桃源不再是飘渺仙境,而是人间现实。苏轼在《和陶桃花源》中的诗句“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欲知真一处,要使六用废。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表达了近处有桃源的思想。刘应龟《春日田园杂兴》中的“独犬寥寥昼护门,是间也自有桃源。梅藏竹掩无多路,人语鸡声又一村”,则认为人间处处有桃源。

  浙江优美的生态环境、静谧洁净的田园乡村、勤劳善良的人民,展现的就是一幅“桃源图”,“宋韵桃源”是“大花园”的文化底色,从文旅结合的角度来看,“大花园”的传播和推广也是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需要加大推广和传播,遵循传播学规律,注重传播方式和环节,综合各方面要素,结合节事营销和创意产品开发,扩大受众范围是“宋韵桃源”品牌传播策略的关键所在。传播“宋韵文化”和“大花园”建设的文化内涵可通过文创产品打造品牌和提高品牌价值,系统化、视觉化呈现,形式包括影视、动漫、图书、博览会、文化展演、艺术创作、纪念品、数字作品、广告等。

  以宋诗中的“桃源意象”助力丽水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应把“宋韵文化”和全域“大花园”建设联系起来,进而推进山水文化名城建设,可从“桃源观”的生态、农耕、休闲等方面探索文化融合路径,从广告、举办活动、创意产品开发等方面设定传播策略,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基因。可综合利用文化传播理论、生态经济相关理论、新发展理念,探索文化与生态、经济的融合路径和推广方法。

  从数字人文视角,推进宋韵文化的多维价值挖掘与当代转化。依托《全宋诗》等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分析,可系统揭示宋韵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宋韵文化的价值维度涵盖艺术审美、生态智慧、旅游资源、科学启示及美学特质等层面,其文化形态与汉唐文化共通,均在于其超越时代的美学基因与当代适应性——既能通过现代诠释契合新时代文化建设需求,又可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价值转化。而宋韵文化的经济转化呈现双重路径: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建立文化基因库,开发文创IP、沉浸式展览等文化新业态;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宋韵主题文旅综合体,串联民宿集群、非遗工坊、生态研学等产业链条,形成“文化赋能+产业造血”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不仅将促进三产融合与共同富裕,更为“大花园”建设提供文化驱动力,具有面向全国山水文化城市建设推广的示范价值。

  从传播推广视角,推进“桃源意象”与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的融合传播。宋韵文化与“大花园”建设的融合传播,可通过构建“空间叙事—情感共鸣—产业渗透”三维体系与“认知唤醒—情感绑定—行为转化—价值沉淀”四阶路径,形成文化传播闭环。可运用数字技术复原宋代山水画卷,打造“宋韵实景剧本杀”沉浸式体验;以AI赋能诗词意象转化,开发“宋词作曲”“与历史人物对话”等数字互动产品,推动文旅消费与文化保护结合。综上,在技术层面依托区块链实现非遗溯源、数字互动等,在主体层面联动高校、企业及村民合作社等共建传播生态,在国际层面借助各方力量输出“东方乌托邦”的文化概念,促进该传播体系实现三大突破:从文化展示到价值传导的跨越,从地域品牌到文明符号的跃升,从资源消耗到永续发展的转型,最终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传播新范式。

  (作者单位:中共遂昌县委党校)

Copyright 2002-2021 lsnews.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3120180016 | 浙ICP备04000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3677号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编辑部电话:0578-2127345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0571)88901234 手机:18806501498 传真:(0571)85175125 邮箱:zjsjx@zjncws.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 |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78-2127345 邮箱:2314875226@QQ.com
丽水日报社(丽水网)法律顾问:浙江博翔律师事务所王伟斌、蓝先锋、应相业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139号

2025-07-06 1 1 丽水日报 content_402811.html 1 3 以宋诗“桃源意象”助力丽水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