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弄村,非遗的生命力源自一群怀抱赤诚的传承人。他们通过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使祖先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蓝仙兰的传承之路始于母亲信口拈来的山歌,那是她最初的音乐启蒙。8岁起,她便在母亲的调子里学会了吟唱,把稚嫩歌声洒向苍翠群山。煤油灯下,她缠着邻家爷爷逐字辨认祖传的歌本,只为了将泛黄纸页上的词句印入脑海。
自2006年在首届畲族山歌大赛中夺魁,蓝仙兰的歌声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求学的年轻人纷至沓来,最多时一屋子挤了80余人。于是,她在2014年在家中开设了畲语畲歌工作室,不收学费,一心教会每个热爱山歌的人如何“用心去唱”。她的学生有稚嫩的孩童,也有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学子,其中25人已经具备了独立展演的能力。
40多年来,蓝仙兰每年都参与畲族“三月三”活动,她深知薪火相传的重要性,推动创建了东弄村文化艺术团,自编自演《农耕》《彩带情思》《婚嫁》等节目,让畲族生活图景在舞台上熠熠生辉,也让畲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她还将目光投向更远处,在景宁当地中小学教授畲语畲歌,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
与蓝仙兰以歌传情不同,蓝延兰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方寸织机间。从6岁执梭起,她便将精益求精的彩带编织视为人生追求。在钻研传统技艺的同时,她敢于创新,将汉字织入彩带,让传统纹样诉说新语。耗时数月织就的“彩带王”长达4米,56个民族的名称跃然其上。2008年,为了让更多人学习这项技艺,蓝延兰成立了工作室,至今已有超过2万人次跟随她学编织。如今,她手中的畲族彩带已经从生活用品蜕变为远销海外的民族艺术品,成为畲族文化的动人表征。
蓝余根最早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熟谙每一道畲族传统婚俗流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传承人,关门弟子蓝木昌如今在“畲乡之窗”大均村带领年轻人展演婚俗,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而非遗的生命力,正是通过这些心怀赤诚的人们,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新时代的发展脉络,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