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蓝氏宗谱》记载,明万历七年(1579年),畲族先祖蓝昆山公带领族人从福建罗源迁居景宁,在龙角形地貌的峡谷中开辟家园,因此地“谷深如弄”得名“东弄”。作为环敕木山省级风情旅游度假区“十大畲寨”中的“文寨”,400多年来,这里始终保持着纯粹的畲族文化生态,如同一个被时光珍藏的秘境。
时光流转,畲族山歌、彩带编织、传统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溪涧活水,滋润着当地的生活。东弄村委会副主任蓝明华告诉记者,村里完整留存着32项濒危技艺,至今延续着“以歌记史,以技传家”的传统,从婚丧嫁娶到节庆祭祀,山歌与舞蹈始终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文化传承,成就了东弄村“文寨”的美誉。
当村民在层层梯田间俯身劳作,四周是苍茫的青山和流云蓝天,山歌便自然从喉间涌出。虫鸣鸟啭成了伴奏,群山化作天然的歌台,在这里,高歌如同呼吸。在蓝仙兰的记忆中,母亲不识字,却能在婚嫁宴席上以歌敬酒、以歌递茶、以歌为媒,将生活琐事谱成悠扬旋律。这种源于山野的歌唱传统,至今仍在村子里代代相续。
而畲族彩带则是流淌在指尖的诗篇。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蓝延兰的工作室里,悬挂着外祖母、母亲与她亲手编织的彩带,像是一部立体的家族技艺史。这些五颜六色的棉线织物,曾是带孩子劳作的背带、固定刀鞘的束带,也是定情信物与吉祥象征。古老的织机上,彩线翻飞,将畲族的祝福与智慧,化作触手可及的文化符号。
这种对文化根脉的自觉守护,在东弄村形成了“家家有传承、户户有记忆”的独特生态。如今,村里超过20%的村民掌握着非遗技艺,12处“非遗家庭作坊”散布村中,3名国家级、1名市级、7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构成了梯队式的传承体系。
功德舞的鼓点、婚嫁仪式的欢歌,仍在岁时节庆中上演。在这里,非遗是村民赖以呼吸的文化空气,它赋予古老畲寨生命的脉搏,使其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节奏。